黃河口灣區繪就海洋經濟“發展線”
位于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遠望樓。李延慶攝
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鶴群涉水而行。張曉龍攝
山東東營黃河口灣區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渤海之濱。作為生態環境部新確定的第三批美麗海灣之一,不僅自然景觀令人嘆為觀止,更在近年來積極探索,以美麗海灣建設為抓手,深度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大局,將海灣的高顏值“風景線”繪就成沿海地區海洋經濟高質量的“發展線”。
筑牢綠色根基
眼下,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蘆葦擺蕩,候鳥嬉戲,萬里黃河從這里奔騰入海。前不久,自然保護區放飛6只經過野化放歸訓練的朱鹮,其中4只佩戴了衛星追蹤器。放飛后,朱鹮們在野外找到了新的棲息地,在黃河口灣區安了家。
近年來,東營市生態治理的思路從防污控污,逐漸向恢復重要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完整性和生物多樣性轉變,以黃河口美麗海灣保護與建設為主線,陸海統籌,精準施策,全面加強生態保護治理。
黃河口灣區擁有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廣袤的濱海濕地是世界上暖溫帶保存最完整、最年輕的濕地生態系統。“為保護好這片濕地,保護生物多樣性,我們堅持以‘水系’為脈、以‘濕地’為基、以‘生物’為重,在黃河口灣區科學保障濕地用水,長效呵護物種棲息,引活水、修濕地、筑家園,海灣生態持續向好。”東營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堅持“刈割+圍淹”“刈割+翻耕”系統施治與長效管護相結合,攻堅突破外來入侵物種治理技術,建立互花米草復發預防監測預警機制,實現互花米草動態清零。
如今,這里已是眾多珍稀鳥類的天堂,每年數百萬只候鳥在此停歇、繁殖,享有“鳥類國際機場”的美譽。海灣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2024年海灣優良水質面積比例較“十三五”期間平均增長超過30%,黃河入海斷面水質穩定達到Ⅱ類,以往幾近絕跡的黃河刀魚、江豚重現黃河入海口;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朱鹮也成為黃河口灣區的常客;截至目前,保護區鳥類已增加到374種……這些生態修復成果不僅為黃河口灣區帶來了良好的生態效益,更為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釋放經濟潛力
春節前,黃河入海口廣闊的濕地上空頻現“鳥浪”壯觀景象,最大“鳥浪”群由花臉鴨、羅紋鴨等野鴨組成,數量最多時達15萬只,吸引了大批攝影愛好者紛至沓來。每逢假日,來自全國各地的鳥友們的車停在路邊,隊伍綿延數公里。他們把拍攝到的圖片、視頻發到網絡平臺后,觀看點贊和評論轉發量劇增,東營再次憑生態“出圈”。
環境適宜性評價結果為“適宜”,98.5%的群眾對黃河口灣區治理成效滿意,年吸引游客突破百萬人次。黃河口灣區獨特的生態景觀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為文旅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近年來,東營市充分挖掘這些資源,大力推進文旅融合發展,將黃河口灣區打造成獨具特色的生態親海空間。
“一直以來,我們抓供給、提服務、塑品牌,加快推進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東營市文化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按照“月月有活動、季季有特色、全年可持續”的思路,充分鏈接消費趨勢和優質資源,布局特色文旅活動,推出冰雪嘉年華、槐林賞花季、河海音樂節等文旅活動百余場。
文旅產業的發展不僅帶動了當地旅游業的繁榮,還促進了相關產業的協同發展。餐飲、住宿、交通等服務業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期,2024年,東營市游客接待量、旅游總收入創歷史新高,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增加值增速14.7%,增速位居全市服務業榜首。
產業發展起勢
“黃河口灣區入選美麗海灣,讓大家對東營的生態環境有了進一步認識,咱的‘黃河口大閘蟹’吃起來就更放心了。”東營市墾利區海洋發展和漁業局局長張瑞瑞說。
一直以來,東營市在逐步改善生態環境的基礎上,積極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將海洋經濟與綠色發展理念深度融合,培育出一批具有競爭力的綠色產業集群。為實現漁業可持續發展,東營市引導漁民轉變養殖方式,發展生態健康養殖。在現代漁業示范區,一個個標準化的養殖池塘整齊排列,配備了先進的循環水養殖系統。這種養殖模式通過對養殖水體的凈化和循環利用,大幅減少污染物排放,提高了水產品的質量和產量。如今,黃河口的大閘蟹、海參等優質水產品暢銷全國各地,漁業產值逐年攀升。
除了漁業,海洋新能源產業在黃河口灣區也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近年來,東營市立足沿海資源優勢,創新科技資源配置機制,在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規劃建設了海上風電裝備產業園,落地了一批海上風電裝備產業龍頭項目,全產業鏈體系漸趨成型,產業發展全面起勢。
在東營海上風電裝備產業園東營天能重工有限公司生產基地,隨著最后一道焊接工序完成,一臺約50層樓高的白色“大塊頭”——中國中車“啟航號”20MW海上漂浮式風電塔筒正式下線。“這個塔筒是我們公司生產的,總高度達141.15米,最大直徑達12米,重量達1576噸,是目前全球直徑最大、重量最重的塔筒型號,也是全球最大功率的漂浮式風電機組配套塔筒。”東營天能重工有限公司項目負責人段春江說。
截至目前,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簽約落地海上風電產業鏈項目35個,計劃總投資268億元,已投產運營項目達20個。東營海上風電裝備產業園已引進中船海裝、金雷重裝、天能重工等一批海上風電產業鏈龍頭企業,正式投用省內首個大型風電設備專用碼頭。頭部企業集聚成勢,帶動了一批產業鏈上下游項目相繼落地,逐步構建起從主軸、輪轂、底座、連體軸承座到樁機塔筒再到主機、整機組裝的全產業鏈。在“鏈主”企業帶動下,開發區海上風電產業“串珠成鏈”,全鏈條風電產業集群加快崛起。
從鹽堿荒灘到生態綠洲,從油城變綠城,這座年輕的城市,將更加用心地守護黃河入海的生態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