濾出淀粉、冰凍、晾曬……煙火里的膠州非遺粉條出爐,一天300斤
半島全媒體首席記者 孫桂東
地瓜打碎過濾出淀粉,上鍋蒸煮以后,先進行冰凍,再拿到太陽底下晾曬,一鍋純正的地瓜粉條就這樣出爐了……立冬以后,膠州洋河鎮大相家村的村民開始制作傳統粉條。這項傳承了300多年的技術,已經成為膠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于獨特的“凍粉條”技術,此前要等到天寒地凍才開始制作,如今有了冷庫,從十月份就可以開始,產量也比之前翻倍。六個人一口大鍋,一天能制作300斤左右,市場售價一斤能賣到15元。
六人各司其職,每個環節都有訣竅
11月17日下午2時許,記者來到大相家村。遠遠望去,一些房屋的煙囪里正往外冒著炊煙。
記者走進老手藝人相西強家里。這位73歲的手藝人,十七八歲就開始制作粉條,如今已經50多年。
當天,他們需要從地瓜里過濾出淀粉,是制作粉條的第一個步驟。整個團隊6個人,都是本村村民。
記者看到,他們先將淀粉放到攪拌機里,然后放上一些帶有粉條的熱水。水量放多少,都是根據多年的經驗。三個人反復揉搓,淀粉慢慢變得蓬松,像一個大大的發面團。
他們將這些淀粉團放到漏斗里,一根根粉條就落到下方滾燙的熱水里。白色的淀粉條很快變色,立馬又進入涼水里。隨后,制作好的粉條就立刻進入冷柜里冰凍。
相西強說,他們這種方法叫作凍粉條。一般需要零下五六攝氏度,粉條經過冰凍以后就不會黏在一起,再經過一天晾曬,粉條就出爐了。如果直接晾曬剛出爐的粉條,需要添加一些東西防止黏在一起。
一天能做300斤,一季賺個兩三萬元
相西強說,以前他們依靠自然冷凍,基本上得等到農歷十一月,快到臘月的時候才能開工。而且,凍粉條的時候還得用東西蓋好,完全是靠天吃飯。
最近幾年,村里的人都買上了冷柜。他們調好了最適宜的溫度,凍一天左右就能成型。隨后,他們會選擇天氣晴朗的時候拿出去晾曬,一兩天后就可以銷售了。
相西強說,以前沒有冷柜,干活得忙到來年春天,現在提前一個月左右就能開始。一年的話,能干三個月左右,產量也比以前翻倍了。
“一天能做300斤,市場價15元,但是成本高。”相西強說,六個人忙下來能賺個兩三萬元。他們都是本村的村民,年底了也沒啥農活,就組團掙點辛苦錢。
一天忙活十多個小時,難尋年輕“守藝人”
他們六個人最年輕的也50多歲了,年紀最大的70多歲。據介紹,這兩年村里干這個活的也越來越少。
相西強說,漏粉條是個辛苦活。早晨五六點鐘,他們早早就開始起床燒火,一天忙活下來得到晚上六七點。第二天,他們還得早起曬粉條,收粉條。
粉條市場一般集中在冬天,他們的產量也有限,即便擴大規模,也賣不了那么多。收入不高,又辛苦,年輕人沒有愿意干的。
相西強說,漏粉條看著很簡單,其實每個環節都很重要,火候掌握不好就可能影響口感。而且,整個制作過程,從育苗、插秧到最后的晾曬,30多道工序里都蘊含著歷史。這種傳統的地瓜粉條,口感也更好,希望有人能夠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