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時評丨警惕低俗短劇精準收割老人
半島全媒體首席評論員 高書華
人到中年有多難?不但要提防小孩充值打游戲,還要防范家里老人被誘導充值看微短劇。
據報道,網友林女士今年發現63歲的母親迷上刷微短劇,為此消費數千元,而在其他網友曬出父母的短劇付費訂單中,最高的已過萬元。從內容上看,這些微短劇和讓年輕人上癮的“霸總”“虐戀”“甜寵”等題材一樣,情節離奇浮夸,一步三反轉,只不過男女主角都換成了中老年人。
老人愛看微短劇無須大驚小怪,但低俗微短劇已呈現精準收割老人的跡象,不能不引起警惕。
一些微短劇內容劣質乃至低俗不堪,比如善良的婆婆被當成“小三”遭惡毒兒媳凌辱;27歲總裁愛上45歲保潔阿姨,后者真實身份竟是世界首富;還有一些短劇灌輸老人“生孫子才給帶孩子,生女孩就不幫”……在無形中宣揚扭曲的價值觀。
更有一些微短劇利用老年人不熟悉智能手機操作的劣勢,通過小程序、網絡平臺誘導收費。比如,先在社交平臺不斷投流以吸引老年用戶觀看,看到欲罷不能時就會跳出付費解鎖界面,而老人受到“9.9元看視頻”“解鎖一集只需0.9元”等廣告宣傳誘導,很難注意已經開通了免密支付,導致在不知情的狀況下被連續扣費,而且收費沒有提示,標準不一,甚至重復收費。隨著劇情推進,老人在不知不覺間被掏空了“錢袋子”。
這種把老年人當韭菜收割的無良行為,嚴重侵害了老年人的權益,整個社會不能無解。
對微短劇依附的相關平臺來說,絕不能將商業模式建立在消費陷阱基礎上。各大平臺應加大對第三方用戶資質審查和內容審核的力度,不給劣質、違規微短劇生存空間,暢通申訴渠道,保障消費者權益。
在老人權益受到損害時,監管體系應及時亮劍,讓老人及家屬投訴有門、維權有方。同時展開不定期巡查,對模糊收費和套路老年人的微短劇及時下架,依法進行懲處。
作為兒女,也要幫著老年人遠離套路。老人被微短劇吸引,多是缺乏陪伴、孤獨所致,兒女平時應多了解老人的精神需求,給予更多心理上的慰藉,幫老人擺脫低俗微短劇的“精神控制”,真正實現“老有所樂”。
微短劇大潮勢不可擋,讓更多老年人愉悅地享受數字時代,我們希望看到的是精品力作,而不是以作品為餌的收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