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培育的3個水產新品種通過國家新品種審定
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麗平
近日,農業農村部第863號公告發布了2024年審定的23個水產新品種,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牽頭選育的凡納濱對蝦“廣泰2號”、牙鲆“圣航1號”及作為第二完成單位完成的新品種福建牡蠣“前沿2號”榜上有名。
凡納濱對蝦“廣泰2號”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李富花團隊聯合信邦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渤海水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培育,是依托團隊建立的對蝦全基因組選擇育種技術,針對近年來嚴重危害對蝦產業的急性肝胰腺壞死綜合征(AHPND)培育的專門化抗病新品種,也是國內首個應用全基因組育種技術培育的對蝦新品種。該品種歷時6年培育而成,抗病能力強、養殖成活率高。我國的對蝦養殖產業近年來飽受以AHPND為代表的弧菌性病害困擾,“廣泰2號”的培育將為降低對蝦養殖弧菌性病害風險、提高養殖成功率提供重要種質支撐,也為推動對蝦分子育種技術在產業中的應用起到重要作用。
牙鲆“圣航1號”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尤鋒團隊與威海圣航水產科技有限公司、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聯合培育。團隊以山東威海海域收集的野生牙鲆為基礎群體,以耐高溫和生長為目標性狀開展群體選育獲得子代,再分別以生長為目標性狀經連續2代雌核發育獲得的生長快群體為母本,以耐高溫為目標性狀經連續2代雌核發育獲得的耐高溫群體偽雄魚為父本,雜交獲得。與未經選育的牙鲆相比,其耐溫上限、高溫期成活率和14月齡體重等都有顯著提升,適宜在全國牙鲆主養區水溫16℃~27.5℃和鹽度20~32的人工可控海水水體中養殖,將為提高牙鲆夏季養殖成活率、擴大養殖范圍、促進其產業良性發展提供有力的種質和技術支撐。
福建牡蠣“前沿2號”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作為技術支撐單位,與青島前沿海洋種業有限公司聯合培育。“前沿2號”以福建詔安群體的福建牡蠣為基礎群體,以殼高為目標性狀,以細胞工程育種技術制備四倍體后經連續群體選育獲得的四倍體選育系為父本,與經過連續選育的二倍體母本雜交而獲得的三倍體。在相同養殖條件下,與母本、父本和未經選育的二倍體福建牡蠣養殖群體相比,其殼高、體重以及軟體重的生產性能獲得顯著提升。該品種適宜在福建、廣東、廣西和海南等地養殖。目前“前沿2號”在以上地區的市場占有率在30%以上,有望成為在我國東海等南方海域具有行業統治力的新品種。
福建牡蠣“前沿2號”
牙鲆“圣航1號”
凡納濱對蝦“廣泰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