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推動低碳轉型實現綠色與發展共贏——逐綠前行“碳”新路
日前,全球首列用于商業化運營的碳纖維地鐵列車“碳星快軌”在青島正式亮相。與用傳統金屬材料制成的車輛相比,該車每列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30噸,相當于植樹造林101畝。碳纖維地鐵既引領了地鐵列車新一輪的綠色升級,也是青島逐“綠”前行、勇“碳”新路的最新實踐。
青島市在山東省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中被賦予“強龍頭”使命擔當,近年來積極探索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發展路徑,該市成功積累了一大批先進經驗和做法,走出了一條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之路。
實現資源循環利用
在青島董家口經濟區,一輛滿載廢催化劑的專用車輛正緩緩駛入指定地點。“這一車廢催化劑將送往催化裂化裝置生產線,經多道工序后,會產出新的催化劑及硫酸鋁、稀土等用于新劑生產的原料,實現變廢為寶。”青島惠城環保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健康安全環境管理部主管宋春玲告訴記者,通過催化裂化裝置固廢再生利用項目,惠城環保將原本只能進行掩埋處理的危險廢物變成資源,實現了循環利用。
這樣的“循環經濟”在董家口經濟區比比皆是。“以化工產業為例,乙烯、丙烷等企業生產所需的液體化工原料,從港口卸運開始便進入了綠色循環經濟的網絡。”青島董家口經濟區管委經濟發展部部長杜軍說,這些原料不需要通過汽車運輸,可直接通過港口直達園區公共運輸管道進入園區儲罐,實現“一站直達”,既高效又環保。此外,循環經濟的“綠色紅利”還促使原材料在產業間進一步循環釋放,金能化學生產的炭黑產品供給一路之隔的雙星輪胎作為生產原材料,青島特鋼生產的鋼簾線可直供園區內輪胎制造企業使用。原材料循環使得企業間的交易成本降低,經濟效益進一步放大。
與董家口經濟區循環發展路徑不同,青島中德生態園是通過錨定高標準規劃找到了產業綠色發展的密碼。在規劃之初,中德生態園就借鑒了德國生態城市建設經驗,通過開展生態基底調查,設立了40項生態指標。“我們利用規劃的剛性,將生態指標體系進行了落地,建立了綠色規劃體系及標準體系,目前共形成了46項完整的園區綠色規劃體系。”青島中德生態園生態規劃建設部建設審批辦主任李磊介紹,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引入了被動房技術,該技術采用了自然通風、自然采光、太陽輻射和室內分布式供暖熱源等各種被動式節能手段,與建筑圍護結構高效節能技術相結合,使得房屋具備了耗能低、舒適度高、壽命長等特點。
中德生態園被動房建筑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韓飛介紹,被動式房屋的節能降耗效果十分顯著,以園區內被動房技術體驗中心為例,每年可節約能耗130萬千瓦時,減少碳排放664噸。截至目前,園區已累計建設超低能耗建筑117萬平方米,超低能耗建筑已在住宅、學校、辦公樓等各類型建筑全面示范應用,年減碳量約2.67萬噸。
推動能源結構轉型
在即墨區田橫鎮綿延的山頭上高聳著一臺臺“大風車”,風機葉片隨風轉動,旋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在青島西海岸新區的靈山島上,茵茵小道兩側,一系列綠色能源應用場景——光伏系統、全電廚房、低碳民宿等則讓人目不暇接。
“這是青島推進全社會能源結構轉型的縮影。”青島市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主任卞成介紹,近年來,為加快構建新能源產業鏈,青島在風、光、氫、儲等多個新能源賽道積極布局,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裝機量占全市裝機總量比重突破60%,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同比增長30%。通過不斷增強產業鏈、創新鏈,青島已初步形成了一個“多元互補”的能源體系。
“快看,這是我們創新研發的港口專用氫能集卡。”在忙碌的山東港口青島港碼頭上,青島前灣集裝箱碼頭公司副總經理劉洋指著前方正在行駛的幾輛集卡介紹,目前,青島港開展了港口氫能車輛規模化示范運營,像這樣的港口專用氫能車輛每年節約燃油可達45萬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為1200噸。
在印象中,港口作為基礎性、樞紐性設施,常與“高能耗”“高排放”等詞匯關聯。但近年來,青島通過積極布局與創新,推動青島港成為全球領先的“氫+5G”智慧綠色碼頭和行業首個智慧綠色“雙五星”港口,為行業樹立起了綠色高質量發展標桿。
青島還以能源結構為錨點、燃氣全產業鏈建設為重點,積極推廣綠色供熱。早在2021年,青島市決定以青島能源集團為主體對集中燃煤鍋爐實施煤改氣。“我們堅持城市保障、產業發展、安全運營‘三位一體’,發揮市屬國有能源企業產業引領優勢,增強輻射帶動作用,積極打造能源產業生態圈。”青島能源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徐冰說,通過實施市域煤改氣項目,建成燃氣鍋爐27臺,替代燃煤鍋爐44臺,經過供暖季的檢驗,人工、環保、維護檢修等成本均實現大幅下降,熱源效率同比提高30%,總供熱能力提高40%,同時一次性壓減煤炭消耗10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85萬噸,青島市東岸城區基本實現無煤化供熱。
隨著“雙碳”目標推進,青島加快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2023年,山東省首臺9F級重型燃機示范項目——華電青島燃機項目機組在青島建成投運。“相較傳統燃煤機組,燃氣機組以清潔能源天然氣為動力,可大幅減少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粉塵等污染物排放。”華電青島發電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宿星會介紹,與同等裝機規模的超凈燃煤機組相比,重型燃氣機組每年可減少標煤耗量約150萬噸,降低碳排放60%左右。
“通過積極推動能源結構轉型,‘十四五’時期以來,青島市能耗強度累計下降了10.3%,煤炭消費占比不足30%,優于全國平均水平,單位能耗產出水平居山東省第一位。”卞成說。
降碳減污點綠成金
在萊西市海爾智家再循環互聯工廠車間里,一臺臺廢舊冰箱正被緩緩推到上料口,經過預拆解、冷媒回收、自動打孔瀝油、多重破碎、三級分選等多個程序后,廢舊冰箱的回收流程就完成了。
“這并不是廢舊冰箱的終點。”海爾智家再循環互聯工廠總經理周杰說,接下來,從廢舊冰箱上拆解下來的鐵、銅、鋁等會送入相應工廠,實現100%循環再利用;塑料經過清洗后造粒,可再用于制造汽車內外飾件及日化家居、辦公用品;泡棉經過改性再生后,可做成建筑板材、塑膠跑道等。至此,廢舊冰箱將會以另一種形式獲得“新生”。
這場煥新之旅背后,是海爾探索全流程綠色化、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的全新業務模式。據悉,為暢通回收循環再利用體系,海爾專門開發了行業內首個大冰箱環保破碎系統。“這套系統可以自動拆解500升以上容量的大冰箱,每回收1萬臺220升冰箱,可拆解出約90噸塑料、386噸鐵、6噸鋁、14噸銅,相當于約390輛汽車塑料部件和60萬個易拉罐的生產使用量。”周杰說,目前,海爾智家再循環互聯工廠每年可拆解廢舊家電200萬臺,循環新材料產能達到3萬噸,年碳減排能力約為1.7萬噸,相當于植樹155萬棵。
全流程綠色化,在青島已經成了制造企業的發展共識。面對輪胎行業橡膠密煉工藝高耗能、高污染的難題,2020年,由平度市明村鎮18家橡膠輪胎企業共同出資,整合當地橡膠輪胎企業資源,與雙星集團一起打造了橡膠綠色密煉“共享工廠”。
“‘共享工廠’的成立,既加強了對煉膠工序資源的整合,還實現了對分散企業需求的聚合。”青島星航橡膠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郭樹彬說,工廠通過優化生產流程和提高生產效率,大大減少了單家企業生產線、原材料和人工等支出,大幅提高了企業經濟效益。據了解,目前平度市已經完成了12家輪胎企業的密煉產能整合工作,共淘汰低水平密煉設備84臺(套)。
企業生產離不開熱源支持。為實現熱源端低碳綠色發展,青島歷時一年多,建成了國內首例熱電廠燃煤鍋爐煙氣余熱全回收項目。“該項目通過引入清華大學煙氣消白余熱深度回收新技術,成功將煙溫降至15攝氏度,從而實現了余熱全回收和煙氣徹底‘消白’,取得了節能、凈化、減排等多重效果。”青島順安熱電廠環保負責人張均龍介紹,在有效減少污染物排放的同時,他們廠還收獲了真金白銀的綠色效益,“2019年到2022年,我們完成碳排放履約任務后,碳排放指標累計盈余46899噸,通過在全國碳排放交易平臺掛牌交易,盈利471.26萬元”。
推動低碳轉型實現綠色與發展共贏,是每一座城市的必選題。卞成表示:“下一步,青島將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深化山東省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試點,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為青島高質量發展持續注入綠色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