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游玩警惕“網紅”土撥鼠,青島市疾控中心提醒:被咬傷也會有感染破傷風和狂犬病的風險
十一小長假到了,不少朋友把廣袤的高原和草原列入自己的旅行計劃表。在朋友圈和社交媒體上,除了曬美景美食,還有一些游客分享撫摸憨態可掬的土撥鼠照片,甚至有投喂土撥鼠的視頻。在不少網友看來,這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溫馨畫面,但在專業人士眼中,這樣的親密接觸卻是不負責的危險行為。青島市疾控中心專家提醒,旱獺是鼠疫疫源地的主要宿主,野外游玩時不要接近、投喂、觸摸,旱獺還有一對大板牙,被咬傷也會有感染破傷風和狂犬病的風險。
據了解,看似呆萌無害的旱獺,卻是鼠疫疫源地的主要宿主。鼠疫,是由鼠疫耶爾森菌感染導致的烈性傳染病,是我國法定的甲類傳染病,具有毒力強、病死率高的特征。感染者通常在1-7天潛伏期后出現癥狀,表現為發病急、發熱、惡寒、劇烈頭痛、淋巴結腫大疼痛等,有時出現頭暈嘔吐、呼吸困難、咳血、心動過速、心律不齊等。重癥病人早期可出現神經系統癥狀,包括神志不清、昏睡、步履蹣跚、顏面潮紅或蒼白、皮膚黏膜出血、鼻出血、便血等表現。
土撥鼠會傳播鼠疫嗎?會的,可不要被它呆萌的外表蒙蔽!我國的旱獺有4種,分別是阿爾泰旱獺(灰旱獺)、喜馬拉雅旱獺、長尾旱獺(紅旱獺)和西伯利亞旱獺(蒙古旱獺),外表大同小異,主要生活在黑龍江、新疆、內蒙古、青海等地的草原和高山草甸上。
在自然疫源地,人類感染鼠疫的途徑較為明確,一種是在觸摸、獵殺、食用旱獺的過程中,病菌通過表皮傷口或黏膜進入人體造成感染。一種是被寄生在旱獺身上、感染有鼠疫菌的蚤類叮咬,包括和旱獺近距離接觸、親親摸摸都有風險。
親密接觸不可取,旱獺等野生動物本就有自己的棲息地,與人類社會保持距離。但人類的過多干擾,也會改變野生動物的生活習性。游客們頻頻主動示好,小家伙們對人類警惕性降低,自然而然不再怕人,這樣會大大增加鼠疫防治的困難。而且,旱獺還有一對大板牙,被咬傷也會有感染破傷風和狂犬病的風險。
如何避免感染鼠疫?人類對鼠疫普遍易感,沒有天然免疫力,因此要做到以下幾點:野外游玩時不接近、投喂、觸摸土撥鼠。不要在旱獺洞周圍坐臥休息,游玩時可穿長袖衣服,使用驅蟲產品,避免蚊蟲跳蚤叮咬。不捕獵、販賣、剝食旱獺。游玩時,避免接觸任何不明原因死亡動物,如野兔、狐貍、貓狗等,禁止剝皮食用任何野味。
專家提醒,直接或間接接觸過土撥鼠者,出現不明原因發熱、寒戰、淋巴結腫大、咳嗽、血痰等癥狀,請第一時間到就近的醫療機構就診,一旦確診鼠疫一定要配合當地衛生部門,就地隔離治療。
(半島全媒體記者 滕鏡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