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兩創’·政協在線”|一城山海仙境 半城人間煙火
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麗平 黃瀅瀅 通訊員 陳文 任曉麗
北緯37度黃金海岸,煙臺這個四季分明的魅力港城仙境如畫、鮮美名揚。溫帶季風氣候,讓這方寶地雨水豐沛、氣候溫潤,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宜人宜居宜游。得天獨厚自然與人文,也賦予這里更多關于文字、美酒和詩歌的傳奇。
9月13日,“文化‘兩創’·政協在線”網絡主題宣傳活動采訪團來到煙臺,感受這座城市的文化之美。
一片甲骨驚天下
四方之極,武丁中興。“愨貞,今昔王德冊方受……”,那是一個真實而熱烈的王朝,象形漢字穿越三千多年的時空長廊證古澤今。
甲骨文的發現看似偶然,實則必然。清代金石學家王懿榮于1899年從中藥鋪買來的“龍骨”片上發現有清晰刻劃,類似篆籀的字形,憑著雄厚的金石學功底,他馬上意識到,這刻劃非比尋常,并進一步細究考證,斷定為比篆籀更早的殷商文字。這一重大發現,開啟了探索、發掘、收藏、研究甲骨文的大門。
9月13日,“文化‘兩創’·政協在線”網絡主題宣傳活動采訪團來到煙臺福山區的王懿榮紀念館,了解這位殷商文明撣塵者的光輝生平,從王懿榮的手書信札、書法著作及甲骨殘片收藏等遺物中感受金石為開、忠烈風骨,探尋三千年前的中華文明密碼。
王懿榮出身于書香門第,對金石研究和收藏廣有興趣。王懿榮初試秋闈不第,在京備考期間即與當時的金石學者潘祖蔭、翁同龢、吳大澂等切磋學問,進行金石及文學研究,后又遍尋山東、河南、直隸、陜西等地,凡古籍文物無不珍藏。他治學扎實、眼光獨到,搜先達所未聞、補正經史,在甲骨的道道刻劃中,找尋一層又一層可辨信息,填上了中華文化的一塊重要拼圖。將中國信史向上推進了約1000年,成為中國文化自信最堅實的基石。
祖先的問卜,他最先感知,卻未來得及探賾。八國聯軍入侵北京之際,王懿榮臨危受命出任京師團練大臣。在城破之際,王懿榮留下“主憂臣辱,主辱臣死”的絕命詞,帶領家人投井殉節。
煙臺市政協委員,市作協主席王秀梅告訴記者:“王懿榮是煙臺福山人,是甲骨文的發現者,文字是文學表達的基礎工具。作為煙臺的作家和文學組織工作者,尤其應該重視對先賢王懿榮的尊崇和對其治學精神的傳承,發揮政協委員職能,以文學的方式去發現、聚焦、探索和呈現,投入到優秀傳統文化‘兩創’的具體實踐中去。”
為此,她積極撰寫提案和社情民意信息,參與煙臺文化建設,搭建文學交流平臺,致力于對王懿榮文化的傳承活化,舉辦了《王懿榮和王懿榮精神》講座等系列活動。也立足本職,思考和尋找對中國海洋文學的繼承和創新呈現,自2022年起環渤海采風九次,行程近萬公里,創作了43萬字長篇紀實文學《渤海傳》。向先賢致敬,挖掘地域文化內涵,講述有溫度的煙臺故事。
“開展甲骨文教育進校園,推動甲骨文識讀校本課特色教育,推動王懿榮發現甲骨文的歷史事件進入中學課本,助力落實王懿榮文化研究‘五個一’工程。發揮政協文化和文史工作特點,弘揚王懿榮文化的當代價值和愛國主義精神具有重要意義。”福山區政協副主席柳光全表示。
一曲新詞酒一杯
洋行、商號云集的朝陽街,西式建筑的華麗裝飾和墻上影影綽綽的外文字母,依稀訴說著往昔開埠的熱鬧與繁華。煙臺山古今交織作為這座城市重要的象征,多棟西式近代建筑分布著多國領事館建筑群,煙臺山燈塔在夜幕籠罩下,靜靜閃耀。
“我們將一部戲搬進了這座博物館,這部戲沒有舞臺,一磚一瓦,一景一物皆為道具。”在張裕酒文化博物館,采訪團根據講解員的介紹,移步換景重溫“鮮活”歷史,聆聽一段百年酒窖的傳奇故事。
1892 年,愛國華僑張弼士投資 300 萬兩白銀在煙臺創辦張裕葡萄釀酒公司,以實業救國的決心開創了中國葡萄酒的現代化釀造時代,也是中國葡萄酒產業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1894年張裕百年酒窖,1899中國第一瓶葡萄酒,1915巴拿馬萬國博覽會,1972張裕試驗室……
穿越由葡萄酒灌注的時空長廊,便已是劇中人。不分戲里戲外、不分演員觀眾,沉浸式場景再現130余年歷史,品味杯酒人生。
更讓人新奇的是,沿著39級螺旋石梯拾級而下,便是另一番別有洞天,濃濃的酒香撲面而來,8個縱橫交錯的幽深拱洞,深藏著數百只橡木桶,這座被稱為“世界建筑奇跡”的地下大酒窖,最引人關注的是3只巨大的“亞洲桶王”,每桶可容納15000公升葡萄酒,是一個人從18歲開始每天喝一瓶(500ml)酒,要到105歲時才能把這一整桶酒喝完。
這座古老的酒窖里,還設置了DIY釀酒作坊,讓游客自主體驗葡萄酒釀制工藝,制作一瓶獨一無二的專屬葡萄酒。
“2021年,煙臺市實施了葡萄酒產業鏈鏈長制,現由煙臺市政協主席于永信擔任鏈長,在推動煙臺葡萄酒產業發展方面采取一系列舉措,包括加強行業政策扶持,注重產區品牌提升,營造濃厚文化氛圍,推進行業項目建設,開展國際交流合作及推動多產業融合等,目前,全市共有葡萄酒產業鏈配套企業250 余家,煙臺已成為中國葡萄酒配套企業數量最多、規模最大、門類最全、鏈條最完善的地區。”煙臺市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牟志勇表示。
品瓊瑤“仙露”,重溫“鮮活”歷史,便是張裕酒文化博物館傳承發揚煙臺葡萄酒文化的重要一環。“政協的優勢就在于能聚起更多的人,包括葡萄酒產業的委員、專家,鏈接起更多資源,碰撞出更多智慧火花、形成鏈接聚合。”市政協委員、山東大葡酒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殷大堯表示。
與此同時,與美酒搭配的煙臺美食,亦別出心裁、別有腔調。“餐飲產業屬于體驗型經濟,被公認為文化傳播優質載體之一,如果能夠有效解決區域文化與餐飲產業融合共生,讓客人在餐飲消費同時,充分體驗文化傳承,則可積極促進魯菜餐飲產業品牌活力與可持續發展。”煙臺市政協委員劉洋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自2009年起,他致力于“魯菜餐飲產業與膠東漁家文化融合共生發展模式”的研究探索,并撰寫多篇政協提案,通過議政直達車、大會發言等形式傳播膠東魯菜故事、挖掘漁家文化賦能產業發展,在就餐氛圍博物館化,文化傳播趣味化,設置研發廚房打造菜品標準化管理體系等方面積累寶貴經驗,不斷擦亮膠東魯菜餐飲金字招牌,讓“煙臺味道”香飄國內外。
一程風雨一程晴
有一種藍,叫“煙臺藍”。藍天為紙,潑云作畫,煙波浩渺,恰似仙境。有一種歌,叫“長島號子”。它向海而生,長于風浪里,鏗鏘嘹亮,是漁家人戰天斗海的命運交響曲。
前不久,以長島漁號為題材的大型原創音樂劇《長島漁號情》首演取得熱烈反響,嘹亮的漁家號子、恢弘且富有膠東風情的舞美設計、勇立潮頭的“闖海”故事,鮮活的人物形象……為現場觀眾呈現了一場耳目一新的視聽盛宴。
長島漁號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號詞粗獷豪放,形式一領眾和,充分體現漁民團結一心、無畏堅定的氣勢,是特色海洋文化的具體表現,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隨著漁家人的勞動號子逐漸美化成唱腔,具有了歌唱的藝術形式。在煙臺市政協及文藝界委員的廣泛助力和參與下,長島漁號被打造成海洋民俗文化的特色IP,各類體驗式情景劇上演200余場,更是在前不久搬上了大劇場,成為煙臺校地融合項目《膠東音樂類非遺“兩創”服務煙臺文旅名城建設研究》的重要成果。
“《長島漁號情》音樂劇從策劃到首演歷時一年多,創作團隊多次深入長島采風,探訪非遺傳承人,為十余位民間傳承人書寫口述史,收集大量史料、素材,通過藝術手段提煉升華,故事劇情銜接緊湊。”作為音樂劇總導演,煙臺市政協委員、煙臺大學音樂舞蹈學院副院長、教授周甜甜詳細介紹這部音樂劇的創作過程。
參演師生們在創作、創新、創造過程中也深切感受到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也在創新實踐中錘煉專業水平和藝術素養。“近年來,煙臺市政協圍繞提升非遺項目產業化發展水平,助力高校與非遺文化牽手,在內容、載體、形式、手段上對非遺文化及技藝進行創新創作,設計并研發一系列符合現代市場需求和當代審美的非遺衍生品,將非遺文化融入現代表演創作,與當代藝術生活相適應,助力非遺活態傳承、走向市場,實現非遺傳承與地方經濟的互利雙贏。”煙臺市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咸國濤介紹。
而在所城里的煙臺剪紙工坊,煙臺市政協委員梁巧艷向采訪團介紹了她的非遺傳承創新之旅。
她用一把剪刀,剪出了自己的“傳統也時尚”的文創之路,她的作品也成為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煙臺特色的窗口和紐帶,先后入選山東省惠民消費季游客最喜愛的文創產品、中國版權金獎等。她還與深圳贏家服飾合作,推出“剪映新程”生肖龍年系列全品類女裝,在北上廣等城市巡展并召開發布會。
為進一步推動和筑牢非遺進所城,梁巧艷還在自己的剪紙工坊搭建起委員工作室,以主題協商,交流思想,凝聚共識,共謀發展為宗旨,傾聽民生、匯集民意,螳螂拳第九代傳承人于永波、泥塑臉譜傳承人陳玉山都是這里的常客。梁巧艷匯集整理大家的見解,提出的“豐富所城文化內涵,打造煙臺首位地標”的意見建議,得到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助力匯集眾多文創好品,點燃消費新場景。目前所城里已入駐非遺項目達16家,通過構建成為膠東民俗體驗,研學旅游、文創展銷、線上線下等一體化民藝特色街區,通過聯合界別群眾,組織開展非遺六進工程,采用群體性傳承模式推進非遺進校園,目前已與30余所學校建立常態化合作,在長期實踐教學中形成針對本土文化特色的校本教材,已在多個區縣投入使用,成為學生了解家鄉非遺的參考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