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縣域經濟需要更多“超強縣”
半島全媒體評論員 許耀文
縣域是區域發展的重要基本盤,日前,2024賽迪百強縣榜單發布。榜單從經濟實力、增長潛力、富裕程度、發展質效四個維度設置評價體系,昆山、江陰、張家港、義烏等7個“超強縣”發展基礎好、潛力巨大,因城鎮化建設成效顯著,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大城市”。
縣城,自古以來就是城鎮化建設的重要載體,如果說我國城鎮化的上半場主要靠大城市推動,那么縣城正接過城鎮化下半場的“接力棒”。通過縣域經濟從小縣城逐漸成長為大城市的“超強縣”,挑起了我國縣域經濟發展的“大梁”,誕生了許多值得其他地區發展縣域經濟和城鎮化借鑒的經驗。
“超強縣”筑牢工業經濟“壓艙石”。如“中國第一縣”昆山產業基礎雄厚,擁有制造業領域30個行業,覆蓋戰略性新興產業所有8個大類,打造了電子信息和裝備制造兩個千億級以及一批百億級產業集群,還憑借元宇宙、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數字能源、綠色低碳、低空經濟等產業新賽道為發力點,加強產業發展的先導優勢和競爭優勢,工業經濟強勁有力,高質量發展的“硬底盤”不斷夯實。
“超強縣”釋放人口吸引“磁力場”。2010~2020年,7個“超強縣”常住人口增加228萬人,其中義烏增量最高,十年間增加62.5萬人,在義烏的新增人口中,絕大多數來自于省外人口的遷移。從“雞毛換糖”到“買賣全球”,義烏吸引全國、全球的創業者紛至沓來,扎根落戶,人口流入成為義烏經濟高質量增長的潛在因素,經濟的高質量增長又轉化為義烏城市吸引力的核心要素。
“超強縣”鏈接中心城市“資源池”。發展的過程中,“超強縣”與城市群各中心城市協同發展,相輔相成,如張家港,早在改革開放之初就率先從上海請來“星期天工程師”,并與上海的高校院所、知名企業深度合作。近年來,張家港借助長江“黃金水道”疊加高鐵“黃金軌道”的區位優勢,進一步加快融入上海“半小時經濟圈”,全面推動兩地多層次、寬領域的深度合作。
郡縣治,天下安。縣域一頭連著城市,一頭連著鄉村,是區域發展的重要基本盤。強化縣域經濟基礎支撐,是中國經濟活力與韌性的重要基石,找到縣域經濟提質增效的著力點,是推動區域經濟協調均衡發展的關鍵,一批“超強縣”扛起了我國縣域經濟發展的“大梁”,其他“百強縣”“千億縣”也同樣以百舸爭流的姿態推動著縣域實力的躍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