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青島)重癥醫學科主任孫運波:我和半島都市報是老朋友了
重癥監護室(ICU)是離死亡最近的地方,也是發生生命奇跡較多的地方。在青島醫學界,孫運波這個名字,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不僅是一手創立青島重癥醫學科的“元老”,更是我省重癥醫學的引領者。從事這個專業30多年,他與本報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值本報創刊25周年之際,記者對話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青島)重癥醫學科主任孫運波,暢談ICU“生命守護站”的那些感人點滴。
勇攀醫學高峰,用愛與責任詮釋神圣使命
上世紀90年代起,孫運波在青島首創重癥醫學科。他擅長各種重癥感染、急性創傷等導致的休克和多器官功能障礙的診治,能熟練進行各種有創急救技術的操作和應用,在抗生素合理使用、營養支持和臟器保護等領域都有很深的造詣,在各種危重患者救治成功率上一直保持國內領先水平。
ICU醫生必須技術過硬,反應迅速,擁有極高的應急處置能力。為了完成這份高難度的挑戰,30余年來,孫運波幾乎沒睡過一個整覺。年輕時更是常常24小時待在醫院里,和死神打交道。“這些年,我經歷了很多與醫療救治相關的大事。每一次都值得紀念。”孫運波回憶。
2008年,四川省汶川縣發生8.0級特大地震。孫運波作為山東省首批援川醫療隊的總隊長,帶領來自全省頂級醫院的62名專家和青島市120團隊奔赴一線。雖然當時余震不斷,但團隊平均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無人喊苦叫累;現場的傷者,無論老幼都非常配合治療。最終,歷時22天,孫運波帶領團隊創下了救治367名重傷員且0死亡的紀錄,他們也因此獲得四川省政府的高度贊譽,并被省政府授予集體二等功。
30多年里,孫運波經歷過多次公共衛生事件。緊要關頭,他的足跡遍及山東各地市,從無休息日;幫眾多為重病患者走過“鬼門關”,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生命奇跡。
推進學科建設,讓垂危患者高質量生存
作為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青島)重癥醫學科主任,孫運波的工作重點就是進一步推進重癥醫學科的學科建設。
“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是一座享譽國內的百年老院,也是衛生部在國內建立重癥醫學科的首批醫院,其重癥醫學科的臨床醫療、教學、科研和醫護團隊技術水平均處于國內領先。對我來說是學習和提高的機會。從事重癥醫學工作30多年,我個人掌握了一些先進的技術和救治經驗,對提高嚴重創傷和重大手術患者救治成功率和挽救生命比較有經驗,我帶領的團隊也為醫院新技術的開展提供了安全保障。比如科室ECMO團隊可以隨時出發,第一時間為危重患者提供心肺支持,為救治生命提供必需的條件和機會,從我手里救治的數名生命垂危的患者得以高質量地生存。”孫運波感慨地說。
孫運波表示,ICU轉出的患者病情仍未完全康復,仍亟需在基層醫院、社區或居家中,得到延續性的系統治療。“我將積極響應青島市醫療改革的指示精神,持續和基層醫療機構建立醫聯體合作,為大手術后和ICU轉出的患者提供精準康復。同時幫助他們打造慢病管理、重病預防、急病治療、臟器功能支持、精神運動康復、臨終關懷等的高質量特色醫療服務。通過信息化遠程醫療為患者提供實時需求,目的是把病人培養成自己的醫生。”孫運波同時表示,還將積極通過醫學會和專業協會組建設學術交流和培訓平臺,緊跟最前沿的醫療理念,提升重癥康復專業隊伍的技術水平。
“我和半島都市報是老朋友了。”談到和本報的淵源,孫運波侃侃而談。“半島都市報作為我省的主流媒體,內容豐富且貼近百姓生活,深受大眾喜愛,我平時也很喜歡看。以往我每次參與重大的公共衛生救治,半島都市報都給予了很多宣傳報道,同時挖掘出眾多正能量事件,為青島市的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我們因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在創刊25周年之際,我祝半島都市報生日快樂,越辦越好!”孫運波說
(半島全媒體記者 江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