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票被平臺悄悄“退高買低”賺差價?專家:監管應加大力度
暑期是大家出行的高峰期,其中不少人會選擇乘飛機出行。近期,有旅客在社交平臺上反映,自己買好的機票悄悄發生了變化。
旅客機票悄悄被“退高買低”,原因何在?
在多家社交平臺上,記者發現有不少旅客都反映自己已經購買好的機票,在未經本人授權的情況下被人私自退票,隨后又擅自用更低的價格購買同航班機票。不少“被換票”的消費者發現,新老機票之間的差價通常達到幾百元,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記者采訪了民航的業內人士。
航旅縱橫行業發展部總經理 趙楠:旅客提前購買了一些高價格的客票,如果在航班起飛前,這個航班的票價降低,中間商有可能會在旅客不知情的情況下退票,然后出一個低價客票。這個差價可能就是旅客的損失,也是航空公司的損失,但可能是中間商渠道的一個利潤。
趙楠介紹,目前國內機票大體的銷售方式分為直銷和分銷:
直銷主要是由航空公司直接面向旅客銷售,提供的是航空公司直接的產品和服務報價;
分銷模式則是通過平臺、代理人、旅行社等各種渠道去向旅客進行銷售。當旅客選擇了不同的分銷渠道,實際上就是從供應商處購票,部分供應商在機票波動時就動起了“賺差價”的腦筋。
專家:侵權隱蔽舉證難,監管應加大力度
機票“被退高買低”,看似沒有影響旅客的正常出行,但是卻嚴重侵害了消費者的權益,如果遇到這樣的情況,到底該怎么辦呢?
中國法學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副秘書長 陳音江:消費者在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商家過度地使用消費者的個人信息,我覺得這個行為明顯侵犯了消費者個人信息受保護的權利,同時也侵犯了消費者財產安全的權利,這也是一種典型的不誠信的行為。
陳音江認為,由于機票預訂退改大部分都是在平臺系統上操作,具有較高的隱蔽性,普通消費者一般很難發現和取證,也增加了消費者維權的難度。
中國法學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副秘書長 陳音江:所以我覺得監管部門要履行相應的職責,對這種行為加大行政處罰的力度。比如說不僅僅是進行相應的罰款,可能要列入信用的黑名單,有的情節特別惡劣的,甚至可能吊銷相應的從業的資格和資質。
專家建議:消費者在購票時,盡量選擇正規可靠的渠道,一旦出現侵權的情況,消費者要盡可能地保存證據跟商家和平臺溝通,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同時,平臺也有義務盡量幫助消費者取證,并加強對平臺上商家的審核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