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生物滅蟲堅守20年:互生邏輯愈發重視,害蟲天敵前赴后繼
半島全媒體首席記者 王永端
林木豐茂、害蟲肆虐的盛夏,恰是滅蟲的好時節。
7月下旬,連綿數日的陰雨剛剛放晴,肩負著重要責任與使命的專家和滅蟲大軍又一道上山了。這次,滅蟲的區域不是在郊區,而是在有“青島城市綠肺”之稱的浮山。當天,125萬頭管氏腫腿蜂被釋放在黑松密集區域,消滅各類天牛。
叢林中釋放管氏腫腿蜂的工人
早在2004年前后,膠東半島首次發現美國白蛾。隨后,一場持續20年之久的害蟲殲滅戰在青島打響。飛防不是“人蟲大戰”的唯一方式,當時的青島一邊“飛防”,一邊利用生物即命令各種人工繁殖的小蜂與昆蟲,與美國白蛾等各類害蟲廝殺。
生物滅蟲20年的背后,是一代代滅蟲人的不懈接力與堅守。單就回收美國白蛾蛹的檢測數據表明,近1/3的蛹寄生了周氏嚙小蜂幼蟲;松褐天牛蟲口減退率達80%。
管氏腫腿蜂是多種天牛的天敵
25人再進山放蜂
7月下旬,連綿數日的陰雨剛剛放晴,肩負著重要責任與使命的青島植物醫院的專家們,和滅蟲大軍一道又上山了。
“這次我們去的不是郊區,而是‘青島城市綠肺’浮山。”青島植物醫院高級工程師惠學娟告訴半島全媒體記者,數年前的浮山曾經用過藥物滅蟲的方式,但現在不行了,因為修筑的浮山公園以及浮山周邊的余脈,成為市民休閑鍛煉的天然氧吧。當上山的市民越來越多,以蟲攻蟲、生物滅蟲的方式派上了用場。
即將出征的管氏腫腿蜂
早上7時30分,一隊人馬帶著1.25萬管害蟲的天敵——管氏腫腿蜂,從位于嶗山區沙子口街道的植物醫院出發向浮山進發。
管氏腫腿蜂,是光肩星天牛、星天牛、松褐天牛、云斑天牛等多種天牛的克星。這種小蜂在自然界中找尋并產卵在多種天牛寄主體內,30天內完成卵、幼蟲、成蟲的世代發育,以此消滅害蟲天牛。
惠學娟說,每個試管內有100頭左右的小蜂,1.25萬管共有125萬頭。
8時30分,25名工人聚集在浮山半山腰的一個平地上,搬運箱中的管氏腫腿蜂也從車上卸了下來,擺成一排。醫院的相關負責人開始分配任務。
“今天25個人,平均分成5隊,平均每人500管。”相關負責人對工人們說,“山上蚊蟲多,進山做好防護,同時還得將腫腿蜂最大程度安置好,利用好。”
100只管氏腫腿蜂生長在一個管內。
“還有,天太熱,各位要多喝水。”這名負責人強調說。
工人辛志安盡管已逾五旬,但他體質很好。這天的辛志安身著迷彩服,腳穿短靴,肩背黑包。他領了大約600管腫腿蜂,并將這些腫腿蜂放在了黑色背包里。上山前,他將黑色背包反背在了胸前,這樣利于從包里掏出盛裝小蜂的試管。
“我多領100管,讓女士們少領一些。”他邊說著,就帶著小蜂向浮山深處攀爬。
這天,25人將125萬頭腫腿蜂放在1250畝集中著黑松的大山上。
互生共存邏輯
辛志安和其他24名工人一樣,在濕熱的浮山上爬山。半山腰,辛志安鉆進了茂密的松林里,開始掏出包里盛裝腫腿蜂的試管,將塞在管口阻擋腫腿蜂鉆出的棉花拽了出來,再將試管插在松樹的枯枝上。
“里面的小蜂會從試管中爬出,之后尋找它的天敵寄主天牛。”辛志安說。
工人在浮山釋放管氏腫腿蜂
浮山松林遮天蔽日,地上草木茂盛。有時,辛志安不得不剝開草木前行。就這樣,辛志安和24名工人在山上,在林間,在松樹下將一管管“蜂特工”放在樹上,讓它們完成人類賦予的使命。
在浮山上“以蟲攻蟲”,依靠生物滅蟲,除了市民上山休閑免受農藥侵擾之外,還有浮山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需要。浮山山脈記錄的鳥類就有200余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4種、二級保護動物24種;極度瀕危1種、瀕危1種、易危4種。除了這些鳥類外,還有小型動物、益蟲以及數百種野生植物。顯然,如果過度利用農藥殺蟲,勢必影響甚至威脅這些動物、昆蟲以及野生植物的生存家園。
花絨寄甲卵寄生在大麥蟲蛹體內
今年,青島在產芝水庫周邊、即墨鳳山、膠州大沽河沿岸以及西海岸的大澗山森林公園進行生物滅蟲,除了水源、周邊環境保護之需外,也有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迫切需要。
管氏腫腿蜂是多種天牛的天敵
“即墨鳳山就棲息著多種鳥類以及益蟲。”惠學娟說,夏天,是害蟲猖獗的季節,也是鳥類繁育的季節,如果在山上用藥,害蟲死亡,鳥類可能也食用并將死亡的害蟲喂養了幼鳥,最終導致幼鳥死亡。
相關部門越來越意識到生物鏈互生共存邏輯的重要性。基于此,從去年開始,青島東的金嶺山生態公園開始利用生物滅蟲的方式剿滅林間、草叢害蟲。
花絨寄甲的天敵同樣是多類天牛
“去年在金嶺山釋放了100萬頭管氏腫腿蜂,花絨寄甲10萬頭。”惠學娟說,“今年又在山上繼續進行了釋放。”
去年以來,光青島市西海岸新區、嶗山區就釋放管氏腫腿蜂1300萬頭。7月底,還要繼續在金家嶺、中韓、嶗山景區釋放600萬頭各類“蜂特工”。
工人在浮山釋放管氏腫腿蜂
生物滅蟲堅守20年
生物滅蟲是指利用一種生物對付另外一種生物的方法,?以達到減少害蟲種群密度的目的。?這種方法可以分為以蟲治蟲、?以鳥治蟲和以菌治蟲三大類。生物滅蟲的最大優點是不污染環境,通過有益生物直接消滅害蟲,?是農藥等非生物防治病蟲害方法所不能比的。在青島,生物滅蟲不僅用于山林,如今漸次用于蔬菜、茶葉等農作物。
1979年遼寧省丹東市首次發現了在我國境內的美國白蛾。1980年,我國有關部門曾組織專家到丹東市指導用病毒殺蟲劑打一場殲滅戰,希望就地根除。武漢大學教授、生物毒素專家劉岱岳回憶,當時,當地對美國白蛾的危害認識不足,以沒有資金投入為由作罷。結果,有關專家“在做了幾個防治試驗后,掃興而歸”。
美國白蛾幼蟲能取食200多種闊葉樹的葉子,幾天就能吃光一棵大樹的葉子。其具有驚人的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不懼40℃高溫和零下16℃的低溫,5天不吃也能正常發育。如果條件適宜,一只雌蛾年平均繁殖后代3000萬只,最多可達2億只。
一只美國白蛾年平均繁殖后代3000萬只。
對樹木驚人的破壞能力,國務院辦公廳2006年3月曾專門下發通知,要求堅決遏制美國白蛾嚴重發生和擴散蔓延的勢頭。國務院為一只“小蟲”專門發文,這在當時的我國并不多見。
事實是,2004年前后,膠東半島首次發現美國白蛾。隨后,一場持續多年的殲滅戰在青島打響。飛防不是“人蟲大戰”的唯一方式,當時的青島一邊“飛防”,一邊利用生物戰即“放蜂”剿滅美國白蛾。
2011年7月,當時青島開發區林業站相關負責人說,“經過連續7年放蜂,周氏嚙小蜂已經初步具備自然環境下的繁育能力。 ”
2011年夏天,青島利用周氏嚙小蜂滅蟲。
顯然,這名負責人所說的“7年”前,是“2004年”;而“局域”,并非“全域”。
絞殺美國白蛾,并非一日之功,也絕非三年五年。為防治美國白蛾,陜西前后用了24年,投入數千萬資金,前后130萬人次上陣。
能查到的數據顯示,僅2006年,青島放飛周氏嚙小蜂8億頭、管氏腫腿蜂1500萬頭; 2011年,青島20億只"蜂兵"林區"作戰"。之后的數年里,一代代滅蟲人不停接力。今年,僅青島植物醫院就放飛“蜂衛士”多達5億只,除此之外,還有花絨寄甲等天敵昆蟲。
青島植物醫院正在繁育花絨寄甲
早前,青島曾對收購的美國白蛾蛹進行了檢測,發現近1/3的蛹寄生了周氏嚙小蜂幼蟲。
“天敵釋放后,我們做過相關防治效果評價。”惠學娟說,管氏腫腿蜂對松褐天牛寄生率可達30%~50%,松褐天牛蟲口減退率高達80%,切斷松材線蟲傳播鏈,有效保護了青島的黑松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