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青島|各顯神通,讓文物“活”起來——又有三家博物館評為國家一級,多方攜手繼續打造“博物館之城”
□半島全媒體首席記者 張文艷
5月18日是一年一度的國際博物館日。幾天的時間里,走入多家博物館,感受一座城市,一個國家,乃至人類文明的獨特魅力。
今年博物館日的主題是“博物館致力于教育和研究”,因為一所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這所開放的大學,海納百川,融合了跨度為幾千年甚至上萬年的文物,也容納了來自全球各地的游人。
143所博物館,各具特色。近日,又有喜訊傳來,三家博物館被評估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共有6家博物館成為一級館,位居全省第一,全國同類城市前列。
青島,繼續放大“博物館之城”的品牌效應。
一份榮譽
迎賓館步入一級館行列
何為博物館?
博物館是專門用來收藏、研究、展示和保護文物、藝術品等的機構或建筑物。建筑里,凝聚著人類文明的歷史、記憶和成就,它就像一座城市的窗口,洞曉人類歷史最悠久的秘密。
博物館的窗口,在青島,分布在了城市的每一個角落。
老城區,有青島城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德國總督樓舊址博物館(迎賓館)、青島市民俗博物館和康有為故居紀念館,也有位于黃縣路上的駱駝祥子博物館。
更有沿海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博物館,和青島海產博物館。就在國際博物館日前夕,重磅消息傳來,中國博物館協會公布了第五批全國博物館定級評估一級博物館評估結果,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博物館、青島德國總督樓舊址博物館、青島海產博物館榜上有名,青島再添三家“國家一級博物館”,新增“國家一級博物館”數量位列全國副省級城市第一。
消息傳來,青島德國總督樓舊址博物館里一片歡騰。而今年舉辦博物館日活動的重任,也放在了該館,因此,全館上下一片忙碌。
青島城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同時也是青島德國總督樓舊址博物館館長的王建梅在百忙之中,接受了半島全媒體記者的專訪,她說,為了能夠沖擊國家一級博物館,德國總督樓舊址博物館經過了幾年的努力。“在綜合管理與基礎設施、藏品管理與科學研究、陳列展覽與社會服務三大評估標準體系的基礎上,從運營管理、藏品收藏、展覽設計、科學研究、科普教育、文創開發等多個角度持續提升博物館的綜合實力和行業競爭力”。
德國總督樓舊址位于龍山路26號,始建于1905年7月,落成于1907年7月。這棟耗資巨大的建筑由德國著名建筑師拉查魯維茨設計,建造者則是中國勞工,因此,建筑中蘊含著中國人的汗水。這棟建筑風格鮮明,是德國威廉時代典型建筑樣式與青年風格派的結合體。30米的高度分成了四層,黃色的基調,配上青島獨有的花崗巖。雖然建筑西式風格較為突出,但中國元素也充分運用其中,如屋頂覆蓋中國大板瓦,女兒墻上做出綠色琉璃瓦。
“輝煌金碧亦豪哉,霧閣云窗四面開。
謝爾經營十年事,護持好待主人來。”
這是青島詩人劉少文為“提督樓”所作的詩篇。他在詩篇后寫道:信號山東阿,德人斥巨資建造了提督官舍,奇巧玲瓏,金碧炫目,文綺作窗,香檀鋪地,陳設華麗,全埠無出其右者。
王建梅主任說,青島德國總督樓舊址博物館是一處具有代表性的近代建筑遺產,它地處青島歷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地帶,北依信號山,南瞰青島灣,凝結山海地理優勢,集結著重要的歷史、科學與藝術價值。總督樓文物建筑是中西建筑藝術的碰撞,是青年風格派的升華,著名建筑家梁思成先生曾稱贊該建筑是“融合了東西方多種文化理念于一體的建筑藝術巨制”。其先后接待過眾多海內外知名人士,多次配合市委、市政府開展接待任務,積極展示了青島形象,架起了中外文化關系溝通之橋梁,是青島歷史文化名城的一個經典象征,現已成為“青島城市會客廳”,為海內外觀眾了解青島歷史文化開辟了一扇重要窗口。
有了國家一級博物館的身份,也給予德國總督樓舊址博物館更多的挑戰,王建梅說,他們已經做好了充足的準備,“一是堅持原創引領,每年推出15場紅色教育、建筑歷史等原創主題展覽,在不斷豐富公眾參觀體驗的同時,有效拓展了公眾對博物館展示內容的深入了解。二是豐富文化供給,每年策劃舉辦200場社會教育活動。多渠道推動文化傳播,推出線上展覽、系列微課堂等線上展覽服務。三是升級文物藏品數字展示系統和場館智慧導覽系統,提升觀展體驗感,打造24小時不打烊的線上博物館。四是提升科研能力,促進成果共享。通過舉辦文化展覽交流、學術論壇、人才引進等舉措不斷提升學術科研能力。五是深度挖掘建筑藝術、海洋民俗、名人故居等文化歷史內涵,從獨特的歷史、科學和文化價值中尋找設計靈感,研發富有青島地域特色、館藏文物內涵的系列文創產品”。
如今,青島德國總督樓舊址博物館、青島市民俗博物館和青島康有為故居紀念館三大場館,匯集成青島市城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形成三位一體的文化矩陣,將青島歷史建筑的輝煌與地方文化的精髓融合在了一起,“館藏藏品總體反映了青島近現代歷史、文物建筑、文化名人、歐洲風貌以及歷代珍藏的反映海洋文化、民俗文化、媽祖文化傳播以及康有為生平等重要實物,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一份責任
打造全新博物館之城
在國家一級博物館的名單上,還有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博物館和青島海產博物館,也就是我們熟知的水族館。
“博物館之城”建設,來源于資金的投入。近年來,市財政多渠道統籌資金、多領域強化投入,從支持博物館建設、館藏文物修復、提升辦展能力、產業化發展等方面,支持博物館事業更上一層樓,暈染青島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大都市的人文底色,讓歷史燃放出時代光芒。
尤其是博物館的建設,統籌財力資金投資約6.8億元,支持青島市博物館擴建工程,新建館面積超過5萬平方米,大大提升了市博物館的收藏和展覽能力。投資約6.2億元,采取央地共建模式打造全國唯一國家級海洋考古博物館、山東省首家“國字號”博物館——國家海洋考古博物館。同時,出臺扶持政策鼓勵社會資本投資新建博物館并向社會公眾免費開放。
位于萊陽路8號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博物館,更是在博物館群中,以海軍主題博物館脫穎而出。博物館1988年11月由海軍籌建,1989年10月1日向社會開放,先后被評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國防教育示范基地、首批百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科普教育基地、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等。陳列展品4000多件(套),展現了人民海軍的光輝歷史,見證了向海圖強的壯闊進程,彰顯了大國海軍的時代風采,是中國目前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體系最完備的海軍主題博物館。
就在海軍博物館不遠處,能夠領略海底魅力的水族館,則是青島的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博物館。
1905年,愛國實業家張騫創立南通博物苑,開啟中國博物館先河時,此時的青島正處于德國租借時期。1912年,時任民國教育總長蔡元培主持成立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時,青島也進入博物館籌建的快車軌道。這一年,大批遜清遺老拖家帶口來到青島,帶來了詩書典籍,也帶來了大量的文化藏品,他們曾為清政府高官大員,手頭不乏傳世珍品。“勞乃宣、劉廷琛、趙爾巽、呂海寰、吳郁生、陸潤庠、王垿等人無不以古籍和金石字畫的收藏而聞名”(《話桑麻,憶先賢》)。
1926年,中國第一個由國家創辦的博物館——國立歷史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前身)正式成立。4年之后的1930年8月,中國科學社在國立青島大學召開第十五次年會,時任國立青大圖書館主任的戲劇家宋春舫和時任青島觀象臺臺長的氣象學家蔣丙然,將籌建水族館及中國海洋科學研究所的計劃倡議書分給大家,得到了當時參會的蔡元培等人的支持。經一年的多方奔波集資,水族館于1932年5月8日正式對外開放,成為青島第一家博物館。
青島海產博物館黨總支書記王云忠接受半島全媒體記者采訪說:“獲得國家一級博物館的稱號對我們來說既是一份榮譽,更是一份責任。青島海產博物館,是全國第一座水族館,也是青島市的第一座博物館。下一步我們在這個基礎設施建設、綜合管理收藏、管理科學研究、展覽展示以及開放服務等各個方面,按照國家一級博物館的要求來經營好創建好海產博物館”。
各顯神通
讓文物“活”起來
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在促進世界文明交流互鑒方面具有特殊作用。博物館內的文物,是與人類文明連接的媒介。
博物館日期間,各館各顯神通,舉辦了各具特色的展覽,并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傳播矩陣,擴大國際博物館日的公眾影響力。
半島全媒體記者采訪了解到,青島地區博物館共有百余項展覽活動陸續開展。
青島市博物館推出的《黃河從草原上流過——內蒙古黃河流域古代文明展》,青島市城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推出的《青城往事——青島早期城市開發進程中的中國身影展》,中共青島黨史紀念館推出的《慶祝青島解放75周年文物史料專題展》,城陽區博物館推出的《觀妙入真——永樂宮藝術瑰寶展》等精品展覽,令廣大文博愛好者心馳神往、大飽眼福。
此外,全市博物館還圍繞今年主題組織開展文化講座、文物鑒定、文創展示、互動體驗、教育研學等豐富多彩的線下活動,以及在線展覽、網絡直播等線上特色活動。博物館日當天,全市部分收費博物館向社會免費開放或優惠開放,并有多家博物館提供免費講解等服務,吸引更多的民眾走進博物館。
這一切,都充分展現了青島市豐富的文物資源及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在文化遺產保護、文化傳承與創新方面的努力和成果,讓廣大民眾在共享文化遺產保護成果的同時更加關心、支持博物館事業的發展,更加關心、支持文化遺產的保護。
打造博物館之城,市政府更是加大了資金投入。
自2022年以來,市財政共統籌資金超過4500萬元,支持博物館館藏文物修復和可移動文物的數字化保護近20項。用財政力量支持館藏文物修復并活化利用,將“深藏”于庫房的大量珍貴館藏文物通過線下、線上等多種方式呈現在公眾面前,讓文物真正“活起來”,延續文物的生命力。
而且近年來,市財政每年統籌資金約1500萬元,支持博物館、紀念館提升展覽能力和水平,通過線上、線下多種方式展覽、展示文物保護成效及其價值,支持舉辦《探源青島——青島地區考古成果展》《烽火膠東——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85周年展》等各類精品展覽、主題活動約500場,支持引進《溢彩奇珍——法門寺地宮的驚世寶藏》《極目楚天舒——楚文化特展》等高水平展覽約30場,讓歷史場景穿越時空、走入尋常百姓家,為市民提供更加豐富多彩的文化選擇。
另外,還支持博物館開發文創產品。出臺政策鼓勵博物館合理利用館藏資源開發生產文創產品,對國有文物博物館開發文創產品,其所得收入按規定納入本單位預算統一管理,可用于公共服務、藏品征集等。對社會力量興辦的博物館文創產品銷售額首次達到一定數額的,給予一定獎補。通過鼓勵博物館開發銷售文創產品,推進館藏文物資源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同時提升博物館自身造血功能和創新發展能力。
典型展覽
探文明根脈,尋建筑之美
看展覽,不僅僅是看,還有發自內心的感嘆。
走訪博物館,看到了幾場令人震撼的展覽。在青島市博物館一樓,5月16日揭幕的大展《黃河從草原上流過——內蒙古黃河流域古代文明展》令人震撼。展覽以歷史發展脈絡為序,通過“根脈——中華文明起源與發展的濫觴之地”“紐帶——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形成和發展的重要區域”“家園——中華大一統觀念下的交流融合”三個單元的內容介紹內蒙古中西部地區,尤其是黃河流域范圍內的古代文明遺跡、遺存和歷史文化。
黃河綿延萬里,不僅是一條波瀾壯闊的自然之河,也是一條源遠流長的文化之河,孕育了5000多年未曾中斷的中華文明,見證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進程,是中華民族代表性文化符號之一。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濫觴之地,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魂”之所附、中華文明的“根”之所在。
展覽集合了內蒙古自治區8家單位共240余件(套)的珍貴文物,尤其是重點展品如鹿角金步搖、居延漢簡、吐爾基山遼墓出土馬具、陳國公主墓妝具玉組佩、耶律羽之墓“萬歲臺”金花銀硯盒等,高貴典雅、精美絕倫,充分展現了精湛的藝術創造力和輝煌的黃河文明。展期自2024年5月16日至2024年8月31日。
在德國總督樓舊址博物館的草坪上,多個建筑模型打造了一個微觀青島的美麗場景。
《青城往事——青島老城規劃微縮景觀展》以青島老城的規劃實踐為基礎,從青島老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核心價值要素建筑中,選取代表性文物建筑,配合天然地貌打造微縮景觀,展現青島歷史城區景觀,展示城市遺產保護成果。一時間,微觀建筑成為朋友圈里的主角。
而《青城往事——青島早期城市建設中的民族匠心與交融筑跡展》展現的是近代建筑師的創作背景和歷程。上世紀的青島,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城市化加速進程。近代建筑所組成的城市風貌成為這座城市人民的生活記憶。當家國變遷與個人和集體的記憶相交疊時,建筑,也就成為時代巨變的歷史見證。
上世紀30年代,伴隨著青島的平穩發展,城市建設速度加快,大批留學歸國或本士培養的建筑師,在政府認定資質的機構中從事建筑活動,標志著現代化、正規化、學理化的中國職業建筑師走向歷史舞臺。尤其是中山路金融活動繁榮之時,大批民族設計師留下了錢莊、銀行等建筑作品,至今不少仍然保留著。
1932年,鑒于青島各家銀行都有增建營業大樓的需要,也為了緩解地方財政的壓力,青島市政府決定由銀行公會出面,開發由中山路、曲阜路、河南路、肥城路圍合的第四公園土地,規劃了一個銀行建筑群,這幾家銀行除了山左銀行,其他都是總部,領袖當然是中國銀行,形成了一個由中商引領本土金融業的格局。1934年1月31日,陸謙受和吳景奇設計的頗有金融旗艦意味的中國銀行青島分行大樓在62號建成。這棟現代風格的大樓,成為金融大樓的領頭者,與同時期建成的中國實業銀行、山左銀行、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大陸銀行、金城銀行、青島銀行公會緊密組團,構成了中山路金融街的完整序列。中國銀行青島分行舊址的64~66號建筑,出自劉銓法之手。中山路93號交通銀行舊址則由中國最早的建筑留學生莊俊設計……
而在康有為故居紀念館,則把建筑的展示定位為故居。青島是我國近現代文化名人故居分布最為集中的城市之一,數量眾多、類型豐富的名人故居構成了青島歷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底蘊和文化精粹。青島的名人故居多建于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建筑類型以庭院、別墅和獨立住宅、里院建筑為主,呈現山、海、人于一體的格局。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一大批文化名人寓居青島,為這座城市留下了寶貴的經典著作和深刻的文化印記。展覽通過豐富的文史檔案和歷史圖片,講述了13位文化名人在青島的歷史印記和文化遺產,展現了青島名人故居的建筑特色和活化保護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