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百日咳再現”,你可能需要了解這些
人是百日咳鮑特菌的唯一宿主,各年齡段均可感染。百日咳具有高度的傳染性,R0值為12-17,即在不加干預的前提下,一個百日咳患者可以傳染12-17個人。近年來國外對“百日咳再現”的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青少年和成人已經成為百日咳的主要發病人群。
2024年4月3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患者在呼吸道門診室外等待就診。 IC 圖
當下正值春季呼吸道傳染病高發期。近日,據國家疾控局官網定期發布的“全國法定傳染病疫情概況”,2024年1月1日-2月29日,全國報告百日咳32380例,是2023年同期(1421例)的近23倍。其中,1月報告百日咳15245例,其中死亡5例;2月報告百日咳17105例,其中死亡8例。從數據來看,2024年前兩個月的發病數已經接近2023年全年,報告的死亡病例數已經達到2018~2023年的總和。
百日咳(Pertussis,Whooping cough),是由百日咳鮑特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性疾病,以陣發性痙攣性咳嗽為特征性臨床表現,典型病程可持續2至3個月,因此得名。百日咳主要影響嬰幼兒及兒童,是嬰幼兒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但近年來,隨著相關研究的不斷開展,成人百日咳也不在少數。
百日咳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呼吸道傳染病,最早可追溯至中世紀的歐洲。第一次明確記載的百日咳暴發流行是在巴黎內科醫生Guillaume de Baillou編寫的《Epidemia et Ephemerides》(1578年)一書中,書中記載疾病的臨床表現為陣發性咳嗽,以4到5小時為間隔,好發于4-10歲的兒童以及體質虛弱的嬰兒。但當時醫生們對疾病的原因并不清楚,僅對疾病的臨床特征進行了觀察性描述。
此后,百日咳開始周期性的暴發流行,在全球范圍內對兒童健康造成極大威脅。百日咳得到有效控制的轉折點是鮑特和奧克塔夫在1906年鑒定出百日咳的病原體,并命名為“百日咳鮑特菌”。
20世紀30年代,美國開發了全細胞疫苗并進行大規模的使用,百日咳的發病率在1970年降低到原先的1/157。但是全細胞疫苗接種后不良反應較多,20世紀80年代初,日本開始使用百日咳無細胞疫苗,并開始全球推廣。
中國百日咳發病率在20世紀60至70年代較高,年發病率在100~200/10萬之間。1978年,中國開始實行計劃免疫政策,將百白破三聯疫苗(DTP,即百日咳、白喉、破傷風聯合疫苗)納入國家兒童計劃免疫程序,百日咳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得到有效控制。
近年來,在不少實現了百日咳疫苗覆蓋的國家和地區中,百日咳的發病率呈現上升趨勢,引起公共衛生領域的廣泛關注。百日咳的疾病流行具有自然周期性(2—5年),當同一地區出現比預期數量更多的病例數目時稱為“百日咳再現”,這種上升趨勢可能與疫苗保護效力減弱、病原體變異、醫療機構的百日咳檢測敏感度提高有關。
百日咳是怎樣致病的?
百日咳的致病病原體是百日咳鮑特菌。百日咳鮑特菌在體外抵抗力很弱,56℃ 30分鐘或日光照射1小時均可殺死本菌。對干燥及多種消毒劑敏感,對青霉素不敏感。這對臨床防治百日咳鮑特菌感染具有重要提示意義。
百日咳鮑特菌侵入呼吸道后,通過黏附素黏附于呼吸道纖毛上皮細胞,開始局部繁殖,并通過釋放氣管細胞毒素等使得纖毛細胞麻痹與破壞,降低呼吸道的清除功能,導致分泌物聚積,刺激呼吸道神經末梢引起痙攣性咳嗽。由于氣道狹窄,咳嗽時急速的氣流通過狹窄部位會產生高聲調吼聲,也稱為雞鳴樣咳嗽。
此外,百日咳鮑特菌還可釋放百日咳毒素,促進淋巴細胞活化等免疫反應,引發患者全身并發癥如肺動脈高壓、休克、器官衰竭和淋巴細胞增多等。由于分泌物阻塞氣管、影響通氣功能,還可引發支氣管擴張、肺不張和腦部缺氧水腫等并發癥。
人是百日咳鮑特菌的唯一宿主,各年齡段均可感染。百日咳的主要傳染源是百日咳患者和無癥狀帶菌者,從潛伏期開始至發病后6周均具有傳染性,以潛伏期至卡他期(發病2~3周)傳染性最強。病原菌經呼吸道飛沫傳播,也可通過密切接觸傳播。百日咳具有高度的傳染性,R0值為12-17,即在不加干預的前提下,一個百日咳患者可以傳染12-17個人。
人群對百日咳鮑特菌普遍易感,既往認為百日咳鮑特菌的主要易感人群是嬰幼兒和兒童,近年來國外對“百日咳再現”的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青少年和成人已經成為百日咳的主要發病人群,嬰幼兒疫苗覆蓋率高和青少年及成人中疫苗保護效能減退可能與該現象有關。
百日咳的臨床表現
百日咳可以呈現出不同的癥狀,輕者只有輕微的咳嗽,重者可出現頻繁的陣發性咳嗽。疾病的嚴重程度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如宿主年齡及抵抗力、疫苗接種狀態以及既往百日咳鮑特菌的暴露情況。
人體感染百日咳鮑特菌后會經歷一段無癥狀的潛伏期,一般為7—14天。潛伏期過后,經典的百日咳臨床表現分為三期:卡他期,痙咳期和恢復期,部分患者還存在并發癥和后遺癥狀。
卡他期(1-2周):與一般感冒癥狀相似,表現為流涕、打噴嚏、流淚、咽痛、陣發性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癥狀,多無發熱或一過性發熱。此期癥狀不具有特異性,易與其他疾病混淆,延誤診治。該期患者排菌達高峰,具有極強的傳染性。
痙咳期(2-6周):此期為百日咳癥狀發作的極期,出現特征性的陣發性痙攣性咳嗽,伴咳嗽末吸氣性“雞鳴樣”吼聲。咳嗽反復多次,直至咳出黏痰,晝輕夜重,影響睡眠。還可能伴有咳嗽后嘔吐、吸氣性呻吟和紫紺。
恢復期(數周或數月):進入此期后,百日咳的相關癥狀逐漸緩解,咳嗽強度減弱,發作次數減少,雞鳴樣吼聲逐漸消失。但輕度、慢性、非陣發性咳嗽可繼續持續6周左右。
青少年和成人的癥狀和體征與嬰幼兒和兒童相似,但前者程度更輕,容易漏診。因此,凡是咳嗽持續超過2周均應考慮百日咳的可能。
部分患者由于百日咳鮑特菌的持續作用或是治療延遲,可出現其他系統的嚴重并發癥和后遺癥。一般嬰幼兒出現嚴重并發癥的風險最高,主要包括呼吸衰竭、呼吸暫停、肺動脈高壓、百日咳鮑特菌或其他病原體混合感染引起的嚴重肺炎、腦病等等,嚴重者可威脅生命。成人百日咳患者常出現的并發癥有失眠、呼吸暫停、體重減輕、尿失禁、暈厥、肺炎等,老年患者還可出現非呼吸系統并發癥,如腦病、顱內出血、卒中、頸動脈夾層等。
如何診斷百日咳?
診斷百日咳主要的挑戰在于早期患者的癥狀不具有特異性,易漏診誤診,從而延誤疾病的診治。
百日咳的診斷主要通過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結果,典型的百日咳患者通過臨床表現即可確定為疑似病例。根據WHO/2018診斷標準,百日咳的臨床診斷標準包括:①咳嗽≥2周;②未建立其他診斷,具有≥1個下列癥狀:陣發性咳嗽、吸氣性回聲、咳嗽后嘔吐或無其他原因的嘔吐、呼吸暫停(僅適用于1歲以下的嬰兒);③臨床醫生懷疑為百日咳。中國臨床診斷標準中還包括青少年和成人具有較輕的不典型癥狀,指表現為持續兩周以上的長期咳嗽。
對于癥狀不典型的百日咳患者,實驗室檢查是明確百日咳診斷的關鍵。針對百日咳的實驗室檢查方法主要包括分離培養百日咳鮑特菌、PCR、血清特異性抗體滴度檢測以及血常規等。
通過采集患者的痰、鼻咽部分泌物,進行細菌分離培養或核酸檢測,若結果為百日咳陽性,則可明確診斷。由于感染百日咳鮑特菌可以誘導淋巴細胞增多,因此血常規結果外周血白細胞計數及淋巴細胞數目明顯增高可以輔助診斷。患者對百日咳釋放的毒素會產生保護性抗體,臨床一般針對抗PT IgG進行檢測,若恢復期血清特異性抗體比急性期增長≥4倍有診斷意義。有研究探究抗PT IgM和IgA的臨床使用價值,結果表明,抗百日咳毒素IgA 和 IgM檢測可能受受試者年齡的影響較大,從而限制了其在百日咳診斷中的價值。
中國有關“流行病學關聯病例”的定義是在百日咳流行地區與患者有密切接觸史且無預防接種史的個體,符合條件者可歸類為疑似病例。對病例進行分類有利于指導治療和隔離措施。
不同組織及國家對于百日咳的診斷標準。本文作者供圖
百日咳的治療
百日咳的病程為2~3個月,雖有一定的自限性,但是盡早采取隔離措施并開展治療能有效縮短病程、減輕疾病的嚴重程度以及避免感染在社會層面上擴散。臨床上百日咳治療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般治療:百日咳屬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乙類傳染病,因此確定或疑似百日咳診斷后應對患者采取一定的隔離措施。百日咳患者在抗生素療程完成前均具有傳染性,故呼吸道隔離需持續至有效抗生素治療5天后;若沒有進行抗生素治療,呼吸道隔離應至起病后21天。此外還需對癥支持治療,如補充營養、適當補充維生素及鈣劑。缺氧者可進行氧療,對于痙咳嚴重易嘔吐患者可采取鼻飼以避免誤吸。
病因治療:百日咳的病原體是百日咳鮑特菌,因此治療的主要目的是使用抗生素進行抗菌,同時針對百日咳鮑特菌的毒力因子引起的全身反應進行針對性處理。
百日咳的抗菌治療首選大環內酯類藥物,如阿奇霉素、紅霉素、羅紅霉素或克拉霉素,其中紅霉素有引起新生兒肥厚性幽門狹窄風險,不推薦用于新生兒。目前國內百日咳鮑特菌易對大環內酯類藥物產生耐藥。相關研究比較了復方磺胺甲噁唑與大環內酯類藥物治療百日咳的臨床效果與安全性,結果顯示,復方磺胺甲噁唑總體有效率高于大環內酯類藥物,安全性方面無明顯差異,提示對于大環內酯類藥物耐藥或存在禁忌證的患者可以優選復方磺胺甲噁唑進行治療。此外,國內也有研究顯示對于大環內酯類藥物耐藥的百日咳患者使用β-內酰胺類藥物如頭孢類抗生素可達到有效的細菌清除率,可作為耐大環內酯類百日咳患者的替代藥物。
針對百日咳特征性的痙攣性咳嗽,國內外開展了許多藥物研究。既往研究表明,靜脈注射PT抗體不僅可以起被動免疫作用,還可以明顯減輕感染百日咳鮑特菌后的咳嗽癥狀,但該結論還需進一步研究。痙攣性咳嗽不僅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還可引起一系列并發癥,探索有效的咳嗽治療策略仍是臨床研究的重要方向。
當百日咳患者出現較嚴重的并發癥需及時進行處理。出現百日咳腦病時酌情使用止痙劑及脫水劑;繼發細菌性肺炎或混合性感染時,根據藥敏結果選擇敏感的抗生素進行治療;出現呼吸衰竭或呼吸暫停時,需及時進行呼吸支持,必要時行氣管切開。其余較輕的并發癥需注意日常休息,按療程治療百日咳可得到一定緩解。
如何預防百日咳?
應對百日咳最有效的方式是接種疫苗、做好個人防護、增強體質,從而有效避免百日咳鮑特菌感染。
疫苗接種仍被認為是預防百日咳感染最有效的措施。目前的百日咳疫苗與破傷風和白喉類毒素一同制備成百白破三聯疫苗,主要包括全細胞百白破疫苗(DTwP)和無細胞百白破疫苗(DTaP)。DTwP的不良反應較多,而DTaP的不良反應較少,但隨訪發現其保護作用逐漸減弱。
根據中國計劃免疫接種的程序,目前使用的是DTaP,疫苗接種時間在出生后3月齡、4月齡、5月齡各接種一次,在18月齡加強1劑次DTaP。當然,接種疫苗并不能獲得永久性的免疫力,通常疫苗接種3—5年后保護性抗體水平下降,12年后抗體幾乎消失。因此優化疫苗接種策略和研發新型疫苗是目前百日咳預防策略的重要研究方向。
有研究表明在妊娠期間接種成人加強疫苗,孕婦及其新生兒血清的PT抗體顯著高于未接種者,可以有效保護孕婦和新生兒生后幾個月免受百日咳感染,在目前被認為是最有效的疫苗接種策略。此外,學齡前加強免疫和青少年及成人接種百日咳疫苗也具有預防價值。但中國尚無針對6歲以上和成人使用的百日咳疫苗。
新型百日咳疫苗正在研發中,包括百日咳減毒活疫苗、百日咳外膜囊泡疫苗(OMV)或用新型佐劑配制的DTaP疫苗。經鼻腔給藥的百日咳減毒活疫苗能誘導局部和全身的免疫反應,能誘導鼻腔局部分泌IgA并減少百日咳鮑特菌感染。百日咳外膜囊泡是百日咳鮑特菌表面分泌的一種具有球形雙層膜的囊泡結構,可誘導較強的免疫應答。OMV疫苗的優勢是能誘發更廣泛的免疫反應并具有更好的安全性。關于新型佐劑aP疫苗,研究表明,這些新型疫苗可誘導強大的體液和細胞免疫,從而產生更好的保護作用。
除了接種百日咳疫苗外,還需要注意手衛生、在人流密集的場所注意佩戴口罩、房間定期通風等。有百日咳患者的接觸史時,要積極進行暴露后預防,在暴露后21天內接受藥物預防或者緊急接種疫苗。保護易感人群體現在積極鍛煉身體、增強體質,提高機體的免疫力。(來源: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