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青島|閱見百年 不負春光——青島市圖書館建館百年,再現歲月滄桑,感受閱讀時光
□文/半島全媒體首席記者 張文艷
圖/青島市圖書館提供(署名除外)
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2024年恰逢青島市圖書館建館100周年,伴著圖書館里的書香,我們一起感受百年圖書館的滄桑歷程。
每次走進圖書館,總會被這里的靜謐所感染。這種安靜,傳達到每一個角落。無論是來借書的讀者,還是自習室里的學子,抑或是跟著老師來參觀的幼兒園孩童,都秉持著對書籍的敬意。
半島全媒體記者專訪了青島市圖書館黨總支副書記劉燕和退休資深館員曲玲,聽她們講述圖書館的百年歷史,并沉浸式體驗讀書日精彩紛呈的活動。
百年風華
緣起于莒縣路一隅
世界讀書日,書香彌漫青島。
青島市圖書館作為國家一級館,展開了多項讀書日的活動。劉燕女士告訴記者,圖書館聯合各區市舉辦了換書大集、圖書漂流、文化大講堂、傳統文化體驗、數字資源進校園、文學沙龍等百余場精彩紛呈的閱讀推廣活動。
與劉燕副書記聊天,重新認識了圖書館。這里,不僅僅是提供讀書、學習的地方,也是一個竭盡所能讓人們感受讀書美好的地方,“圖書館不僅可以借書,還收藏文獻,包括全媒體電子圖書文獻,另外還會引導全民閱讀,我們免費提供,任何活動和閱讀都不收費”。
畢竟,讀書最大的好處就是讓你擺脫平庸。
彌漫的書香中,處處是安靜的讀書人,走在圖書館里,感覺腳步都會不自覺地放緩。
青島市圖書館,已經百年。
百年風華,緣起于1924年。
圖書館的出現可以追溯到1899年。德國侵占青島后,在沂水路的原清兵衙門,開辦了膠州圖書館,以德文書籍為主,5500冊圖書面向德國官吏和官兵開放,當時中國人稱之為膠澳圖書館?!斑@是率先在國內引入了西方現代圖書館機制的公立圖書館,是青島最早的圖書館”,隨著德縣路2號的竣工完成,1906年,膠州圖書館遷址至膠澳法院。藏書還是以德文為主,輔以中英文,藏書7650冊,報紙雜志70種。主要是針對在青島的官吏、軍官、商人等德國人以及其他的西方僑民使用,中國人不得入內,圖書館實行會員制。三年后,圖書館在湖南路擴建,正式對社會開放。
圖書館的進程并非一條枝干。藏書樓的全面開花,也給青島的文化帶來了繁榮的景象。各個藏書樓在遜清遺老寓居的房子中開辦,為圖書館藏書的擴充奠定了深厚的基礎。只是,時局的動蕩,讓這座海濱城市再也難以放下一張安靜的書桌,更不要說一棟藏書樓。日德青島戰爭之后,公共圖書館的影蹤幾乎難覓。
膠澳商埠公立通俗圖書館是1923年在高恩洪接任膠澳督辦后籌建的,圖書一部分來源于膠州圖書館,一部分來源于私人的藏書樓。
1924年,對于青島圖書館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年,這一年,青島有了正式的公共圖書館。
這年的6月,膠澳公署頒布了《膠澳商埠公立通俗教育講演所規程》,“實行本埠市內通俗演講及鄉區巡回演講,以啟導國民,改良社會為宗旨”,8月20日,公立通俗教育講演所成立,曲春芳任所長。在此之前的8月10日,第一所面向大眾的公共圖書館“膠澳商埠公立通俗圖書館”正式成立,地址為莒縣路2號,崔肇祺出任館長。
其實,初創時期的圖書館并無館舍,莒縣路2號館址原為清丈隊(土地測量機構)宿舍,督辦公署于該年11月18日正式將其余房撥交圖書館,與同期設立的“公立通俗講演所”共用該址。當時的規模不大,創辦經費為5580元,其中,圖書館占2280元。初步購置并募集了圖書千余冊,有書庫兩間,閱覽室一間,演講室一間,管理員1人,雜役1人。
滄桑歷程
幾度搬遷,終成大廈
初建時,一座還沒有藏書樓大的小館室,開啟了城市的全新閱讀空間。
如今的圖書館,20多個科室內,面向各類人群,中外文閱覽、少兒閱讀、活動展覽等一應俱全。而珍貴的古籍以及歷史資料研究,更是該館的一大特色。
一切,都與圖書館建立過程中的圖書構成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膠澳商埠公立通俗圖書館完成使命,是在1929年9月,隨后,新組建的“青島市立民眾教育館”圖書室,在朝城路民眾教育館大禮堂樓上開辦。青島,也成為當時在全國建立民眾教育館比較早的城市之一。建筑是原德華大學校址,館內工作人員18至25人,館長1人。下設總務部、講演部、康樂部、科學部、圖書部5部。
當年圖書館的館址變動頻繁,1930年6月10日,改稱為青島特別市市立圖書館在河南路開館,設總館和分館,設館長1人,下設管理員4人,分館分別是大港、東鎮、滄口、李村,各設管理員1人,受總館管理。3個月后,青島特別市市立圖書館與國民黨青島市黨部圖書館合并,改稱“青島市立圖書館”,館址回到了莒縣路2號。而為解決各鄉區居民及學校員工、學生閱書困難,特開設“流動書庫”,分12個流動區,按月在各鄉區小學巡回服務,圖書普及已初見成效。流動圖書車只閱讀不外借,定時定點服務1個半小時。也就是說,在公園散步的同時,還可以隨時拿一本圖書,在長椅上閱讀,給人一種世外桃源的愜意感。
上世紀30年代,文化在青島放出了璀璨的光芒,往來無白丁,談笑有鴻儒的年代,隨時可以遇到大學教授,或者知名作家,國立青島大學和國立山東大學聚集了大批愛書人,加上幾十余種期刊報紙的興盛,讓城市活力無限,文化氛圍濃郁。因此到1936年時,青島市除青島市立圖書館以外,有山東大學、市立中學、市立女中、禮賢中學、崇德中學、文德女中、圣功女中等學校圖書館,青島觀象臺、市政、郵政局等圖書室,民眾教育館圖書室,褐木廬戲劇圖書館等,林立的讀書場所在全國各城市中處于先進地位。
就在這一年的7月20日,中華圖書館協會第三次年會在青島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云集青島,是青島一次重大的學術會議,大力助推了圖書館事業的發展。
然而,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市立圖書館無奈停止開放,少量珍貴圖書撤至后方,隨后日本侵略者的鐵蹄再次踏進青島。日本侵占初期,圖書館損失圖書二萬余冊。八年的低谷期過后,圖書館終于再次回到中國人的手中。1945年12月20日,青島市立圖書館在莒縣路2號正式復館,日均接待讀者150人左右。隨著解放戰爭的爆發,青島市圖書館接待的讀者很少,“有時候才幾個人”。圖書館真正恢復是在1949年6月2日青島解放后,青島市軍管會派人接管了市立圖書館,原有工作人員全部留用。
為了鼓勵市民讀書,圖書館采取了大量的措施,比如借書證延長期限、先借書后對保、一證借二冊等,另外,還借鑒山東省立圖書館在館外發展讀書小組做法,組織工人、店員、理發匠、學生及一般市民,組成30多個讀書小組,一時讀書熱情高漲,館藏出現供不應求的狀況。1950年,奉上級指示“青島市立圖書館”改稱“青島市人民圖書館”,遷至廣西路14號,擴大了館舍,但線裝書仍存放在莒縣路2號。1952年秋,圖書館全部遷至魚山路37號。1953年,奉上級指示改稱“青島市圖書館”。中間短暫離開,再回來,1956年,青島市政府為青島市圖書館定編,一年后再次遷回魚山路37號。因部分館舍作為市博物館籌備處,館舍面積有所縮小,部分善本古籍移交市博物館。
幾十載春秋,多次變遷,青島市圖書館不斷地擴展著館藏。當然,也經歷了十年動蕩的考驗,幸好,大多數圖書完整地保存下來。1986年12月,青島市圖書館新館在選好的延吉路與山東路交口處奠基。1991年11月11日,新館逐步對外開放,設社會科學報刊閱覽室、圖書閱覽室、文獻檢索室,自然科學報刊閱覽室、圖書閱覽室、文獻檢索室、外文室,還有流動圖書車等。
名人蹤影
一館鎖定愛書人
作為資深館員,曲玲女士見證了青島市圖書館的搬遷,因為精通日語,她從大學畢業就進入外文閱覽室,并大量研究館藏的珍貴史料,合著了《揭秘“滿鐵資料”》等論文。雖然已經退休,但再次來到圖書館,她仍然飽含深情。
走過曾經工作了多年的崗位,撫摸著樟木柜里保存的珍貴史料,“看到它們,我感覺很親切”,她說。
談到來往圖書館的名人,曲玲女士說,館藏有宋春舫的藏書,還有王亞平的詩集。
可以說,來過青島寓居過的名人,大都走入圖書館,查閱資料,甚至為擴充館藏作出了貢獻。
戲劇理論家、藏書家宋春舫,因落馬受傷,來青療養,1925年到1929年這四年,除了養病之外,還在繼續專注他喜歡的戲劇教育和海洋研究。宋春舫在青島匯泉灣蓋了一棟房子,被認為是他口中的“廣莫廬”。1930年春天到1931年,他又在旁邊加建了一棟獨立的圖書館,把他從歐洲帶回來的幾千本戲劇書刊存放其中,名曰褐木廬,褐木廬收藏中外戲劇典籍數千冊,為當時中國私人專業收藏之最。1938年,宋春舫病逝,褐木廬的藏書大多運往了上海,家人秉承他的遺志,將其圖書捐獻北京圖書館等處,“青島市圖書館也收藏有宋春舫的部分圖書,版本很珍貴”,曲玲說。
暮色溜下山崗,
荒山吞沒了斜陽,
不見戴月荷鋤人,
不見牧夫驅群羊,
干風爬過曠野,
掀起驚心的旱荒。
《農村的暮》是王亞平1935年在青島發表在《避暑錄話》上的詩,這一年他整整30歲。王亞平是位詩人,1905年出生于河北威縣一個農民的家庭。他出版有《都市的冬》《海燕的歌》《十二月的風》等幾十部詩歌、散文、戲劇等著作,是現代著名詩人。
29歲那年,北平的《新詩歌》被反動當局查封了,平、津、塘住不下去了,王亞平逃奔到文人聚集的青島,于1934年8月1日被聘為青島黃臺路小學教務主任。1936年,“黃臺路小學的中國學生與日本僑民子弟打架,日本領事館以勢壓人提出抗議,當時的市教育局為息事寧人將校長崔登貴撤職了事,王亞平繼任校長”。
在青島,融入作家群體中,王亞平如魚得水,在教育工作之余,繼續創作詩歌,并創辦了《現代詩歌》(《詩歌新輯》)。
1935年6月,王亞平將出版的第一本詩集《都市的冬》贈送給了青島市立圖書館。這本書中的大部分詩作是王亞平在青島時創作。在《都市的冬》一書中,其代表性的詩為《都市的冬》,描寫了青島的冬天的景色,《一鍋牛肉》描寫了湛山德國的炮臺,描寫小青島燈塔的詩《燈塔守者》是王亞平的成名作。
在圖書館的特藏室,半島全媒體記者曾查閱過《避暑錄話》,這本合集,記錄了青島的一段璀璨時代。洪深在《發刊辭》中寫道:“在1935年的夏天,一群作家聚集在青島,為:王余杞、王統照、王亞平、老舍、杜宇、李同愈、吳伯簫、孟超、洪深、趙少侯、臧克家、劉西蒙等12人。他們在青島,或者是為了長期的職業,或者是為了短時的任務,都是為了正事而來的,沒有一個是真正的有閑者,沒有一個是特為來青島避暑的?!彼麄兊淖髌锋告傅纴?,本著“避暑”的態度,用筆寫下了對生活、對生命、對時局的態度。一份副刊一共只出過10期,卻在文學研究領域里有著重要的地位,甚至有不少文章是研究青島的范本。
青島市圖書館古籍善本的構成,更是該館的一大特色,“1949年11月,由專家學者、文物收藏家、鑒賞家組成的青島市文化古物管理委員會(簡稱“文管會”)成立,文管會積極開展工作,除接收新中國成立前遺留下來的文物外,還廣搜散藏于民間的古籍,收集捐獻來的文獻中,不乏《四庫全書珍本初編》、開明書店版《二十五史》及中外文工具書。市軍管會文教部遵照有關規定,將古籍五萬八千余冊交市館。青島市立圖書館還接收萊陽地委移交古籍,其中有不少山東各地方志”,曲玲說,像張錚夫、鄭爰居、張公制等著名藏書家也將自己畢生所藏的大量珍貴古籍(線裝書5000余冊)慷慨捐獻給了青島市圖書館。趙爾巽的后人也捐獻了圖書。
青島解放后,青島首富劉子山的公子劉少山,將自己的絕大部分珍善古籍,包括花重金購買的海內孤本,可稱為“國寶”的宋刻《楚辭集注》,少部分捐獻給了青島市圖書館,大部分捐獻給了國家圖書館。這些古籍大都以明清時期的山東人著作為特色。
基于德國、日本侵占青島的歷史背景,大量的外文史料留在了青島市圖書館,這項研究也成為青島市圖書館文獻研究的一大特色。
1957年,毛澤東主席來青,住在了迎賓館,《毛澤東與青島》一文提到:“在青島工作和生活的這段時間里,他很喜歡讀《聊齋志異》和《古詩源》。于是,他找來青島市委的同志,讓他們幫他去找這兩部書。在青島圖書館里,市委的同志終于找到了這兩部書的線裝讀本。當毛澤東看到這兩部書后,興奮地說:‘真想不到,在青島還能找到這樣好的版本。’”
廣伸觸角
將閱讀帶到每個角落
多年來,許多名人到青島市圖書館講座,留下有紀念意義的作品,也借閱書籍閱讀。
青島市圖書館猶如一座寶庫,敞開了閱讀的大門,等待讀者的到來,不分階層,沒有過高的門檻,任誰都可以選擇不同類別的圖書,借閱賞讀。
世界讀書日,是讀書愛好者的盛會,更是“招新”的日子,“國家投入資金建圖書館,就是想讓更多的人加入讀書的行列”,劉燕女士說。
當然,不僅是書籍和電子資源,圖書館更是一個活動空間,可以展示非遺,也可以與社區、學校、單位聯動,“廣伸觸角,讓大家知道讀書真的很重要,圖書館里有珍貴的知識資源,也有豐富的傳統文化活動,且是純公益的”。
青島市圖書館今年的世界讀書日活動,就非常多樣,包括:“以書益友·相伴成長——世界讀書日圖書交換大集”活動,讀者朋友們可以將自己家中閑置的圖書帶到現場進行交換;由青島市總工會發起的青島市首屆職工讀書節啟動暨《勞模工匠耀島城》贈書儀式;聯合青島開放大學舉辦的“書香齊魯 匯學琴島”全民閱讀活動;尼山書院國學講壇推出“漢字與中國式思維——基于童年認知問題的斷想”講座;以及為少年兒童和視障人士舉辦的專項活動等。
閱讀,能夠豐盈人的心靈。
曲玲女士說,30多年的圖書館工作徹底改變了她,“閱讀極大地拓寬了我的視野,也為我提供了心靈的慰藉。在忙碌和壓力之余,我總能在書籍中找到一個安靜的避風港,最為關鍵的是,閱讀加深了我對自己作為圖書館工作者社會價值的認識。圖書館不僅是存儲知識的寶庫,也是城市的核心,它通過促進知識共享和文化交流,有效增強了城市的凝聚力。我建議,大家把閱讀當作一種生活方式,建立起閱讀的習慣。從自己感興趣的領域開始,逐漸擴展到其他領域,這樣可以逐漸構建全面而深入的知識體系。同時,我也建議大家充分利用圖書館的資源和服務,公共圖書館能提供豐富的文獻資源和學習交流的平臺,多樣化的閱讀推廣活動不僅能讓讀者提升閱讀技能,還能滿足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審美觀和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