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區丨大學家長群,溝通別過界
大學也有家長群?近期,越來越多大學生甚至大學輔導員在社交平臺上吐槽自己學校讓建家長群,戲稱仿佛又上了一個高中。不少大學面對缺乏自主學習、自主管理與自主規劃能力的大學生,選擇簡單沿用高中管理方式,老師會在群里時不時發一些考試情況,還讓家長督促自己的孩子去學習。大學家長群越發普遍的現象雖頻被質疑,但質疑聲并沒有減少其擴張的趨勢。有人指出,大學基于學生的“能力現狀”與家長的功利訴求,而采取“高中化”管理方式,這樣培養的學生能適應社會需要嗎?
建“家長群”不如建本科生導師制
特約評論員 熊丙奇
針對大學出現“家長群”,有輿論質疑是在培養“長不大的巨嬰”,把學生缺乏自主能力的問題一直延續到今后進入社會、職場,極不利于大學生的成長。然而,大學也有其“難處”。不少學生進大學后,面對“突然”多出來的時間,不知怎么管理,有的學生把這些時間用于打游戲、刷短視頻。調查顯示,超過九成的大學生退學原因是沉迷手機游戲。對于大學生退學,有家長質疑是學校管得不嚴,沒有盡到責任。為回應家長質疑,有的大學就拉家長群,讓家長一起參與對學生的管教,給大學生“施壓”。顯然,大學是基于學生的“能力現狀”與家長的功利訴求,而采取“高中化”方式,但這是短視化的。
面對學生存在的問題,大學不應該再采取把學生“管起來”的方式,而應該重視培養學生的獨立性與責任心,適合的方式是給每個大學生配備學業導師,由學業導師引導學生了解自己、適應大學,確定適合自己的大學發展目標,進行大學學業發展規劃,讓大學生學會對自己負責。
早在10多年前,我國就有高校探索本科生導師制,近年來,高校探索本科生導師制的步伐在加快。如2023年,清華大學成立秀鐘書院,實施全員導師制,為每名學生配備指導教師,制定“一人一策”的培養方案。天津師范大學也宣布該校自2023級新生開始,全面推行本科生導師制。但總體看來,本科生導師制存在“叫好不叫座”的問題。原因在于,大學重視考核教師的學術研究成果,因此教師不愿意把更多精力用在本科教學、人才培養之中,不少本科導師只是“掛名導師”,沒有花時間和精力與學生進行交流,對學生進行大學發展指導。實施本科生導師制,要把導師參與指導學生的過程,作為考核、評價導師的指標,讓導師意識到對學生進行學業發展規劃指導的重要性。
大學“高中化”不是正確的發展方向,我國要建設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要求高校必須把人才培養放在第一位。以此為出發點,大學還要推進“大高銜接”,積極參與高中學校辦學,推進高中轉變育人模式。如近年來,我國部分大學,面向高中生實施“英才計劃”,給入選計劃的高中生配備大學教授當導師,對他們的學業發展、專業選擇與職業規劃進行指導,培養他們的學科、專業興趣,這就是大高銜接的積極嘗試,既讓大學擺脫“高中化”,又推進高中轉變對學生的管教模式,培養并激發學生的自主性。
(作者為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
大學家長群背后,是家校責任權的博弈
特約評論員 逄博
拋開部分“巨嬰家長”不談,大部分中國家庭的孩子進入大學,被視為獨立生活、踏入社會、享有自己身心主動權的開端。因此,在培養專業能力之外,大學經歷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如何自主規劃,成為一個健全的“社會成人”。然而,近期有越來越多的高校建立家長群,將考試成績、排名等信息直接發在群中,并要求家長監督,更有甚者,部分高校還會將學生的日常作息發到家長群中,并要求家長督促落實。這一做法不僅會給家長造成實際負擔,更會損害學生自理能力的培養。有網友戲謔:“大學建家長群,以后孩子工作了,要不要公司建家長群?孫輩送進幼兒園,要不要建家長家長群?”
就家長和孩子間的相處而言,大學家長群也弊大于利。首先,輔導員群內轉發的信息有限,無法代表學生在校全貌。家長多了堆“線上公差”之外,沒法對孩子在校情況有更深入的了解;其次,時代在變化,如今的本科培養機制與二三十年前已經有了很大差異,部分家長甚至并未上過大學,學校卻仍要求家長用自身經驗督促學生。家長要“管”但又不一定會“管”,無疑會激生兩代人之間的矛盾。
弊端重重,為何建家長群的高校卻只增不減?事件的本質,是長期存在的家校之間有關學生身心責任權的“踢皮球”。大學不比初高中,學生求學在外,假如在校出了問題,責任歸咎于誰?為規避可能出現的“事后追責”,部分高校選擇建立家長群,在群內進行事無巨細的“信息轟炸”,就算學生離家千里,家長也能通過“家長群”這一渠道享有知情權。而很多時候,知情權等于責任權,也就等于事后追究時,家長無法將全部責任推給學校。家長群背后,是家校之間的責任權博弈。
拋開爭議,學校和家庭的目的都在于實現大學生的良好發展。但這一目標的踐行不能依靠外界,而是要依靠學生自身。對于千千萬萬大學生家庭而言,更好的方式是家長選擇放手,孩子做到自律。畢竟外界監督再怎么有效,自我驅動力才是實現良好發展的根本保障。
(作者為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學生)
大學建家長群,關鍵是怎么用、如何用
特約評論員 宋守山
最近,關于大學該不該建家長群的討論頗為熱鬧。反對者稱,家長群“干預”了學生,是不是在繼續沿用高中的管理方式?支持者稱,這有利于家校溝通,有助于家長了解孩子在外的實際情況。聽起來都有道理。其實,該不該建家長群的問題,關鍵在于家長群用來做什么?
有些人對家長群的逆反情緒來源于對家長群的“不當”使用,比如將用來溝通、交流的家長群,變成了“任務群”,將原本由學校和老師完成的工作,過度地轉嫁給家長。而大學生們反對,則有多少是不想讓家長知道自己的真實狀況呢?畢竟有些孩子不是說了嘛,現在努力學習,等上了大學就可以想干嗎干嗎。可是,一旦發現上了大學還不能“隨心所欲”,還要被家長知道考試成績,被家長知道自己逃課……那還得了,家長群分明是在“干涉”自己的自由發展嘛。于是,各種因素集合之下,家長群被扣上了帽子,叫做“管理越來越細”“越來越高中化”。說到這里,難道高中的管理方式和學習方式就因此被否定嗎?
的確,大學生已經是成年人,有自己的想法和選擇,要自由發展,尋找多種人生的可能,這本身沒有任何問題。可是,家長們知道一些學生的在校情況,老師們尋找一種與家長更便捷的交流渠道,難道就錯了?家長群何辜?關鍵是怎么用,如何用好家長群。至少,不要讓家長群成為一個“任務群”“夸夸群”“攀比群”,也別動輒召集家長開個視頻會。既然是大學生,就應該給他們自由成長的空間。
然而,從溝通交流便捷的角度,建個家長群也無可厚非。既然各種溝通群、聯絡群能充斥手機微信,為什么就容不下一個家長群呢?保留一個家長群,多一個家長和學校的溝通渠道,有事能找到,沒事不打擾,其實也挺好。
前幾天看到一個段子,說是孩子高三畢業了,家長們商量要不要解散家長群,有家長提議,老師退出就可以了,群留著,以后作為相親群。聽起來,比較有道理。
(作者為青島科技大學傳媒學院副教授、媒介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