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物的根在中國 家也應該在中國 那些你們曾經搶去的 趕緊給我還回來
近些日子,大英博物館監守自盜的藏品失竊案,迅速吸引了來自全世界的目光。在全球博物館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的大英博物館,安防系統居然跟豆腐渣一樣松垮,據說有大約2000件藏品被內部人員偷走,其中一部分是從未公開展覽過的“尖貨”。
從中國到埃及,從希臘到秘魯,五洲四洋的人們全都坐不住了,誰不知道你大英博物館是靠著殖民時期的武力掠奪才得來的“家底”,本來你就該把搶來的文物毫無條件地歸還給原有國,何況你現在連照看都照看不住,丟了什么是一筆糊涂賬,還繼續恬不知恥地強占著這些歷史文物,是不是有些過分的不要臉了?
在向大英博物館聲索歸還文物的國家中,中國是民眾最關切、態度最堅定的那一個。
近代中國積弱積貧,眾多物質文化瑰寶慘遭列強劫掠,難以準確計數的海量文物流失到了海外。那些原本應該在紫禁城雄偉的宮殿中,在莫高窟漫漫黃沙的洞壁上,在數千年來歷朝歷代的遺址陵墓里的文物,卻出現在了大英博物館、盧浮宮、東京國立博物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等許多國外展館的陳列柜上,其中不乏大批“國寶級”文物。而從不示人的私人收藏有多少非法得來的中國文物,更是無法估量的數字。
文物是一個時代文化特征的呈現,是一個國家文化記憶的載體,是一個民族文化血脈的傳承,有多重要不言而喻。
這些年來,中國人的文化自信越來越強,由此產生的文化自豪和文化自尊,是“文化熱”成為社會生活主流趨勢的基礎和前提。博物館內、電視電影上、歷史景區里、大小書店中,各式各樣植根于傳統文化肥沃土壤的文化產品和文化現象應運而生——
比如,央視制作的《國家寶藏》《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等文化類綜藝,文化含金量足、播放量大、評分高口碑好,基本是文化推廣節目“天花板”一樣的存在。
比如,迅速爆紅的中小學生“研學游”,參觀博物館,游覽歷史古跡,誦讀經典詩文,都成為了必選項目,也實現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目的,從親身經歷中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
比如,漢服從小眾流行變成了大眾審美,中國式的Cosplay已經把傳統文化和青年世代很好的銜接起來,還有一些曾經被冷落的傳統節日又恢復了熱度,讓具有文化味的老民俗成為商業追捧的新賣點。
比如,馬伯庸這樣的歷史小說作家,能在讀者群中長期占有一席之地,“河森堡”這樣的博物館講解員,能成為粉絲眾多的網絡紅人,都說明與傳統文化相關的從業者是被市場所需要所認可的。
所以,不一而足但綜上種種,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中國人對要求大英博物館歸還文物如此的民意激昂和果決,更不難體味出中國人對重拾文化精髓、重振文化氛圍、重塑文化品格的渴望與努力。
中華傳統文化的根在中國,中國珍貴文物的家也應該在中國,而不在倫敦、巴黎、紐約和東京這些陌生的地方。把曾經搶去的,早一些送回來,文明的人應該做文明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