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萊鎮小高于家村村民李從英,1930年11月生人,高小文化,1948年11月入伍,參加過渡江戰役和上甘嶺戰役。他講述的往事,把我們帶入那個血與火的戰爭年代。
參加渡江戰役
李從英,24軍70師210團一營一連戰士,副班長,機槍手。1949年3月的一天傍晚隨部隊橫渡長江。李從英回憶說:“我軍先用炮火覆蓋長江南岸,接著各排乘坐搖櫓漁船渡過長江,國民黨部隊用炮火猛烈轟炸,炮彈落在水中炸起十幾米高的巨浪,落在船上就把船炸翻或者炸沉了,船上人員也就死在江里了,炸不著的就過江了。”
渡江后,大部隊開始追擊敵人,分頭追擊到浙江蕭山、嘉興、紹興、寧波等地。李從英說:“我部在平湖等地休整了近一年時間,后到福建閩北修建公路近一個月,準備解放臺灣時使用,結果道路還沒有修完,就爆發了朝鮮戰爭。”
堅守上甘嶺陣地
1953年10月,李從英部隊從浙江平湖乘坐火車直達吉林通化鴨園車站,下車后徒步行軍至朝鮮境內。志愿軍白天在樹林里睡覺,晚上急行軍,用了半月時間就走到“三八線”附近,到達朝鮮西望山、獨立峰等陣地,在山洞里隱蔽一月有余,防止敵人偷襲或敵機轟炸,誓死堅守陣地。
之后,轉到第三陣地,吳圣山、小青山、小萬山等地,這里是上甘嶺戰役最殘酷的地方。“我們都得堅守陣地,有人在,陣地在,寸土必爭!”說這話時,李從英好像又找到當年戰斗的感覺。“進入山洞口,得停一會才能看到東西,因為洞內光線較暗,山洞里間隔5米放一盞煤油燈照明。洞頂上往下滴水,只好用臉盆接水,這些水被炸藥污染了,渴死也不敢喝,膽子大的用鐵皮彈箱下山拎水喝。下山搶水時,遇水后趴下喝飽肚子,灌滿水桶往山洞內背,有的被敵人發現后擊傷,甚至犧牲。電影《英雄兒女》非常真實,那就是上甘嶺作戰時的真實情境。”李從英夸贊地說。
一天,我軍在吳圣山東側攻占了敵人的一個陣地,敵人每天派飛機轟炸該陣地。一天下午,敵人的一發炮彈落在我軍塹壕內,炸死5名戰士。李從英隱蔽著把烈士遺體拖到一起,聯系連部,用擔架把遺體抬下山,就近埋葬。1953年7月27日朝鮮戰爭結束。
俘虜美國鬼子
李從英說:“我當兵時被分到機槍班,先在班里上課,后實習。我覺得機槍很簡單,一學就會。我當兵7年,始終是機槍手。當時,部隊挑選18名精干人員組成小分隊,潛伏到敵營區附近趴在鐵蒺藜外偵察敵情,發現情況及時匯報。這期間,我佩帶沖鋒槍,后來當班長就拿手槍了。”
在小青山,炮擊敵陣地之后,部隊發起沖鋒。李從英的精干小分隊俘虜了一個受傷的美國鬼子,他是剛入伍的學生兵,催他下山,他也不走,只好把他綁在擔架上,抬到我軍陣地,找來營部翻譯與他對話,后來交給戰俘營,與美國進行戰俘交換。
戰爭結束后,根據本人受傷情況,優先安排傷殘志愿軍官兵轉業退伍。李從英說:“我是1955年3月退伍的,回村后在生產隊掙工分,干一天活掙5分,合五角錢,干一年活,掙得不夠吃的。我1956年結婚,育有三男兩女,老伴1990年因病去世,現在兒女都成家立業了。我每月領1450元優撫金、200多元勞保費,感謝黨和政府,現在生活得很幸福。”
(張文智 逄林霞)
[編輯: 黃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