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培梅小心翼翼喂丈夫吃藥。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如果身邊的親人癱瘓在床,有誰還能真正做到這句誓言?在阜安街道辦事處太平地社區的鹿培梅就做到了別人難以想象的事情,鹿培梅的丈夫癱瘓在床12年,鹿培梅不離不棄,對她來說這是一個妻子的堅守和責任,但是對于時間來說,這就是愛一個人最好的見證。
病魔突如其來,妻子選擇堅守
4月5日上午,記者采訪了解到,事情還得從1998年說起,一次在公園的偶遇,鹿培梅結識了正在給人拍婚紗照的張新軍。那時的張新軍同朋友一起合開了圓夢園照相館,兩人在一起4年后,張新軍離開了圓夢園,同鹿培梅一起開了小兩口影樓,小日子過得甜甜蜜蜜。
可是天有不測風云,2004年秋天,張新軍因腦細血管破裂而住進了醫院,當時低壓120,高壓220,經治療后恢復得基本正常了,醫生叮囑張新軍以后不能從事重體力活,不能過于激動。就這樣一直到2005年,鹿培梅懷孕了,沒想到的是,這時鹿培梅的丈夫張新軍舊病復發引起更嚴重的腦梗塞住進了醫院,這猶如當頭一棒,讓還沒來得及享受愛情甜蜜的兩個人心頭又蒙上了一層陰影。
“這個孩子你不能要,婚也不能結。”這是鹿培梅當時聽到最多的一句話。親人的阻攔,朋友的勸阻,母親愁得一夜之間白了頭。2005年12月份,鹿培梅不顧眾人阻攔毅然決然地嫁給了張新軍,開始了漫長的求醫之路。那時張新軍的身體素質很差,走路都很困難,婚后不到一個月,又舊病復發進了醫院,一住就是六個月,親戚朋友全都借遍了還是付不起昂貴的醫藥費,不得不出院在家維持。
影樓已經無心打理,沒有經濟收入的鹿培梅只能天天在家照顧張新軍。“我們把婚離了吧,你帶著孩子好好過。”聽到張新軍說這句話的時候鹿培梅眼淚立刻流了出來。她拉著張新軍的手說:“不管怎樣我都會照顧你,拼盡全力治好你,為了孩子,你也要堅持下去,我會守住這個家!”張新軍看著日漸消瘦的妻子,也終于忍不住流淚了,自此再不提離婚的事兒。
生活艱難,別人都勸她離婚
2006年6月29日,孩子平安降臨讓這個家庭變得充滿生氣,但從那后張新軍的病情也時好時壞,一次次住院治病成了常事,但鹿培梅都悉心照顧不離不棄。“當時我想,有錢就快給他治,有希望哪怕是半分我都愿意試試,我只想讓他趕快好起來。”鹿培梅動容地說著。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鹿培梅到處打聽醫治的良方,還拜訪過許多“土醫生”,丈夫一點點康復和進步就會令她欣喜萬分。然而,一次次希望之火被點燃,一次次又被現實無情地澆滅,但她從未放棄,一直堅持不懈地給丈夫進行康復治療。
為了照顧丈夫,鹿培梅總是每天天剛亮就起床,給丈夫翻身、擦臉、喂飯,瘦弱的小身板攙扶著比自己重近兩倍的丈夫下樓曬太陽。但天不遂人愿,張新軍一病就是十多年,身體越來越差,現在已經不能自理也不會說話,小腦萎縮智力退化到了三歲小孩的水平,甚至有時候都會跟鹿培梅搶奪剛換下來的尿布。看到鹿培梅這么艱難,有人勸她說:“你才30多歲,以后的日子還長著呢,守著殘疾人怎么過一輩子啊,不如離了吧。”但鹿培梅總是這樣回答:“我答應過他會守住這個家,只要一家人在一起比什么都強。”為了照顧這個家,多年來鹿培梅從不出遠門,一直守在丈夫床前悉心照料。
女兒懂事,時常到爸爸身邊說悄悄話
記者來到鹿培梅家中時,這個上四年級的孩子正在家發著高燒。“她特別懂事,心疼我,發燒好幾天了都不告訴我,還是她老師打電話來我才知道她發燒了,昨天燒到39℃了,今天還要去上學,怕落下課。”說到女兒的懂事乖巧,鹿培梅眼中又涌上了淚花。“女兒現在什么都不用我操心,學習成績在班里前十名,小的時候她不懂事,不愛回家,覺得別人的爸爸好,自己的爸爸不能放學去接她,不能陪她做親子活動,也鬧了很久情緒。但長大后有一次她跟我說,以前感受不到爸爸的愛,但是有一次她看見媽媽要打她時,不能動的爸爸手努力抬起來,嘴巴拼命地張著想說話。”那時,她才理解了爸爸不能言語的愛。
女兒雖然年紀小,才11歲,但已經有了與這般年齡不相仿的成熟,鹿培梅的女兒經常跟鹿培梅說:“媽媽你不用愁,我很快就長大了,我知道你很累,我會做好我力所能及的事,努力減輕你的負擔,別人結婚的時候爸爸的手都托著女兒的手,我也要爸爸好起來,結婚的時候托著我的手。”
現在鹿培梅的女兒還時常到爸爸身邊說悄悄話,每次說的時候張新軍都仿佛聽懂了一般,傻傻地笑著。
社區進行幫扶,生活還是捉襟見肘
“鹿培梅真的很了不起,我們社區里的人都很佩服她,作為一個女人能如此堅強地撐起這一個家,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太平地社區工作人員這樣說道。目前,太平地社區已為鹿培梅一家辦理了低保,但這對沒有收入負債十幾萬的家庭來說依舊是杯水車薪。“我不后悔我的決定,有孩子在我更覺得有了勇氣和動力,我們是夫妻,只要我在一天就會照顧他。”鹿培梅這樣說道。
文/圖 通訊員 郭曉燕 孫源澤 記者 王曉婕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