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竹林老師和小記者們一起探討問題。
莫言2012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莫言等一行數人飛赴歐洲領獎,莫言的好友張竹林先生也在隊伍當中,在記者崗位的時候就一直關注著莫言的文學與創作,通過工作與莫言結下了不解之緣,1月9日上午,張竹林來到了三里河小學,為小記者們講述了莫言與紅高粱文化。
身邊人眼中的莫言
1月9日上午9時許,講座正式開始,張竹林老師首先從諾貝爾獎的歷史開始講起,并且穿插講述了他與莫言一同去領獎的經歷,充分調動起了小記者們的興趣,據介紹,張竹林老師曾任媒體記者二十余年,期間多次采訪報道了莫言,與莫言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一直參與高密當地文化建設,是高密創建莫言和東北鄉文學品牌的親歷者。
“莫言的形象有很多,我簡單總結了幾個方面。”張竹林在課堂上從莫言的童年開始講解,將莫言的天才、勤奮、個性以及智慧等方面進行了全方面的分析,讓小記者們更加深入和全面地了解了莫言,對于莫言文學作品的認識也有了進一步加深。
勤奮好學感動小記者
在講述莫言經歷的過程中,小記者們聚精會神地聽講和記錄,莫言童年的經歷深深地震撼了小記者們,生在如今城市中的小記者們通過張竹林老師的講述,了解了莫言童年時,吃不飽飯、從小放牛羊等農活、缺少娛樂、沒有書刊的艱苦生活,“當時莫言為了能看書,就去給別人家推磨,推完磨別人才給他書看,這是莫言童年最幸福的事情了。”張竹林說。
除此之外,莫言的志氣也讓小記者們深受感動,“世界因為莫言知道了高密。”張竹林老師介紹稱,莫言用文學創作,讓高密東北鄉的印象扎根于世界人民的心中,莫言在高密人眼中是英雄,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家鄉天下聞名,莫言的成就讓小記者傾慕的同時,也讓小記者們對莫言的鄉土情結深深嘆服。
莫言與紅高粱
提到了莫言的鄉土情結,張竹林老師將話題轉向了莫言的故鄉—高密東北鄉,由于處于高密、膠州和平度三地交界處,所以一度治安非常混亂,土匪橫行,莫言筆下的故事很多就是發生在這樣一片土地上的,而提起高密的東北鄉,就不得不說當地的標志性農作物—紅高粱,“誰見過紅高粱?誰看過《紅高粱》小說或者電影、電視劇?”張竹林老師提問,但是大多數小記者都只看過電視劇,并沒有見過紅高粱。
“紅高粱是一種農作物,然后由莫言創作成了小說,直到后面才翻拍成了電影和電視劇。”隨后張竹林老師簡單介紹了《紅高粱》作品中的故事和人物形象,讓小記者對《紅高粱》有了大致的了解,對于高密東北鄉標志性農作物—高粱也有了初步的認識。
學習紅高粱精神
“高粱成熟后,上端會變紅,所以叫紅高粱。”張竹林老師介紹稱,高粱在生長的過程當中,一直昂揚向上,但是成熟結穗后,便會彎下頭來,就如莫言老師的品行一般,在創作過程中不屈不撓,在獲得榮譽后謙虛和氣,生動的講解讓莫言的形象和紅高粱的精神在小記者們的腦海中深深地扎根。
“高密東北鄉是澇洼地形,所以一般作物很難生長。”張竹林老師介紹稱,紅高粱還有一個重要特點,那就是不需要管理,放在哪里就在哪里長大,而且生生不息,生命力極其頑強,一如莫言經歷坎坷人生,不斷成長的故事,讓小記者們了解了紅高粱精神的內涵。
在講座中,張竹林老師用生動的講解征服了小記者們,讓他們感受到了莫言與紅高粱的魅力,講座最后,許多小記者主動提問,與張老師進行了深入交流。
文/圖 本報記者劉振 張欣健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