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羅地網,立體防控,刑事警情持續下降;多警聯動,合成作戰,大要案偵破率100%;聚焦民意,服務發展,公安服務提速增效;創新機制,優化管理,公共安全監管效能持續增強;提升素質,塑造警風,隊伍履職能力不斷提升。““唯改革者進,唯創新者強,唯改革創新者勝。”采訪中,記者了解到,今年以來,膠州市公安局牢牢把握提升群眾安全感感和滿意度這一根本目標,主動適應公安工作新常態,以民意和民生警務引領創新改革,向創新警務管理尋求發展動力。通過大力推行“信息警務、實戰警務、民生警務、法治警務”四大警務戰略,堅持法治創新雙輪驅動,推動公安工工作提檔升級,有力維護了轄區社會政治治安大局和諧穩定。
創新實戰警務,壓降警情保平安
優化打防控一體化聯合勤務工作機制,創新建立案件資源線索戰果共享、壓降警情所隊捆綁考核、刑事警情實時推送和應急堵控快速聯動等工作機制,鞏固完善重大案件多警協調聯動、多手段同步上案等合成作戰模式,全面提升打防效能。
今年來,全市刑事警情同比下降10%,其中“兩搶一盜”警情同比下降10.4%,大要案偵破率100%。創新“小案”偵辦機制,明確警種職責,強化專業打擊,完善偵辦流程,推行多警同步聯動偵辦機制,強化破案攻堅。今年來,偵破各類侵財“小案”216起,逮捕犯罪嫌疑人103人。建設完成投資3.9億元的“天網工程”,在18個派出所建成視頻監控中心,打造“村村通”技防示范鎮,構建起“覆蓋全域,無縫銜接、全程追蹤,服務實戰”的立體化防控網絡。自“天網工程”應用以來,通過視頻監控系統查破各類案件402起,抓獲違法犯罪嫌疑人126人,打掉街面“兩搶一盜”犯罪團伙11個。創新推行重點高危人員動態管控機制,將重點高危人員一人一檔,研判核查,強化管控,實現了串并案、打團伙的效果,先后打掉盜竊電動車、車內財物等犯罪團伙10個。強化應急處突工作機制,完善應急處置預案和實戰勤務,打造適應實戰的特勤應急處突專業隊伍,全力為膠東國際機場、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征地拆遷、重點項目和工程建設保駕護航。
創新民生警務,便民惠民贏滿意
深化警務回訪機制,把案件當事人、110報警人、戶籍、車管、交通違法處理窗口等所有與公安機關打交道的群眾,登記聯系方式,逐一回訪,對回訪不滿意的安排專人上門回訪,直到群眾滿意。深化愛民走訪,實施局機關與所隊捆綁考核機制,務求走訪工作見實效。成立“膠州公安金盾服務隊”,定期開展結對幫扶、法律宣傳等志愿服務。深入開展服務經濟發展“三進三促”活動,組織民警開展入企大走訪,千方百計幫助企業排憂解難。今年來,共走訪群眾3.4萬戶,企業214家,為群眾辦實事好事96件,捐款捐物達7.1萬余元。在轄區的4個派出所試點推行車管業務下放派出所,在2個派出所試點推行出入境業務下放派出所,提升服務效能。
借勢“互聯網+”,搭建“膠州公安”、“膠州警方在線”等微信服務號、訂閱號,推行“微警務”、“微消防”等警民互動新平臺,延伸警務觸角,打造膠州公安網上服務品牌。創新交通事故處置工作機制,在交警事故處理科設立巡回法庭、人民調解室、仲裁委員會、法院訴前調解、律師免費咨詢服務,形成“六調合一”工作模式;打造“快速理賠中心”,將涉及事故處理的職能部門、保險公司、物價、傷殘鑒定等部門集中辦公,實現快速理賠一站式服務,事故賠償更加快捷便民。
創新監管機制,優化管理保安全
時刻繃緊安全生產弦,強化源頭預防,積極推廣“消防網格化管理平臺”建設,把全市“九小場所”等隱患較多場所全部建立電子數據臺賬,通過信息化手段加強安全監管、指導滅火救援,目前已摸排“九小場所”11334家,發現火災隱患5278處,督促整改5194處。加強公共基礎消防設施建設,開工建設膠萊鎮馬店社區消防站、鋪集鎮消防站和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特勤消防站,并爭取各鎮辦支持,在18個派出所建立兼職消防隊,打造全市“15分鐘消防圈”。新建1000余個消火栓,有效提升了滅火救援能力。大力加強道路交通智能化建設,實現轄區交通全時段、全路段智能化管理。創新交警工作“五位一體”勤務模式,實現一警多能,有效提升了交警執法服務水平。推行高危駕駛員所隊聯合管控機制,加強交通安全源頭管理和綜合治理,有效遏制重大安全事故的發生。
創新警隊管理,加強警營文化建設
堅持從嚴治警、依法治警,編撰出臺《民警執法提示卡》、《110接處警規范》和《辦案“十條禁令”》等一系列制度規范,確保各項執法活動有據可依、有章可循。建設全局執法辦案中心,進一步提升執法安全保障水平。堅持從嚴治警,開展為期三個月的紀律作風教育集中整頓活動,整風肅紀,塑造優良警風。大力加強協勤隊伍正規化建設,出臺協勤隊伍管理等六項制度,加強協勤人員素質培訓,逐步實現協勤隊伍管理制度化、規范化。加強警營文化建設,積極開展健步行、拔河跳繩和文化廣場公安專題晚會等警營文體活動,豐富警營文化,有力提升了隊伍凝聚力和戰斗力。 文/圖 記者 匡雅慧 通訊員 劉海鵬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王泯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