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就像一艘出海的戰艦,為著國家的安寧在外劈波斬浪。媽媽,就像寧靜的港灣,默默地為出征的戰艦提供最有力的支持與保障。而膠州市鋪集鎮林家莊村的盧英奎,就是這樣一位平凡而偉大的“兵媽媽”,然而這樣的兵媽媽不太好當,忍受想兒的思念、承受照顧家庭的重擔,用15年的無私奉獻和忘我犧牲,激勵并支持著自己的兒子扎根軍營,獻身國防,她的兒子孫磊(化名)現服役于蘭州軍區某部,是一名敢打硬仗、榮立兩次三等功的團級干部,盧英奎常常說道,兒子當兵是她至今做的最對的一件事情。
思念兒子卻從不去部隊
7月21日下午,記者來到盧英奎的家中,聽她講述兒子當兵的故事,記者了解到,在兒子畢業的時候,盧英奎同大多數的母親一樣,為兒子的工作而焦慮,按常人的想法,應該把兒子留在身邊,讓兒子好好讀書,然后找個好工作。在兒子大學畢業準備為選擇考研、報考公務員、進國企猶豫不決的時候,盧英奎說出了自己的想法:“當兵吧,部隊可能更適合你,去為國家做點貢獻”。隨后,盧英奎用自己年輕時孤身闖東北的事例讓兒子克服了從沒走出齊魯大地的恐懼,用“戀家的男兒沒出息”的樸素話語讓兒子克服了戀家情結。
在送兒子踏上列車后,盧英奎與丈夫堅守在農村,年復一年堅持耕種著自己的口糧田。在兒子工作的15年里,為了不干擾兒子的工作,她從沒想過去兒子單位看一看。15年來,為了不讓兒子分心戀家,無論風調雨順還是天干地旱,在電話里盧英奎都是跟兒子報喜藏憂,說自己的身體多么健康,地里莊稼長勢多么好。
從來不讓兒子擔心
從兒子當兵的那一刻開始嗎,盧英奎始終以兒子的軍人職業為榮,以支持兒子的工作為己任,為了能讓兒子在部隊安心服役,她經受了大多數母親所沒有的經歷,承擔了比其他家庭更多的責任,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辛勞。
記者了解到,在兒子剛剛入伍的2001年,她因脂肪瘤不得不住院做手術,直到有一天兒子在電話里聽到母親聲音沙啞而不停地詢問才告訴兒子,實際上在入伍前就檢查出來脂肪瘤,只是怕影響兒子報到和軍訓而隱瞞了病情并推遲了手術期,并在電話里一再強調手術非常成功,已經康復出院了,而那次手術給盧英奎留下了只要勞累就會咳嗽不止的后遺癥。后來,她又因胃病和高血壓等多種疾病多次入院治療,仍然是采取了隱瞞的辦法,從沒把兒子叫回過一次。
本該安享萬年的盧英奎,在7年前從產房抱起呱呱墜地的小孫女的那一刻起,盧英奎又再次擔負起重擔,承擔起了照看教育小孫女的義務。從孫女上幼兒園到如今一年級,始終把小孫女帶在身邊。
2013年,盧英奎的丈夫突發腦溢血昏迷住院手術,她用常人無法理解的堅強挺住了,一邊照看孩子一邊守護著昏迷中的丈夫,又叮囑女兒不要告訴兒子。在自己的丈夫出院后,面對著半身不遂的丈夫,盧英奎堅持下來了,毅然擔負起了一老一小、一病一幼的看護責任,每天重復著洗衣煮飯、送孩子上學、陪丈夫鍛煉康復的艱難生活,無怨無悔,任勞任怨。一年前,兒子實在無法接受她承擔如此重任而提出轉業回家照顧家庭的想法時,她又在電話里一遍又一遍苦口婆心地勸說,孩子可以接到身邊去照看學習,丈夫自己還可以照顧,還沒到不得不轉業的時候,能為部隊多做點貢獻就多做點。她用媽媽的無私情懷打消了兒子轉業的念頭,使其繼續留在部隊為祖國航天事業安心服役。
她是軍屬圈的“老字輩”
隨后,記者從盧英奎的鄰居家得知,長期以來,盧英奎與鄰居們和睦相處,給予他人力所能及的幫助,因丈夫在兄弟間排行二,她更成為受鄰里鄉親尊重的“二嫂子”,在提起“二嫂子”的時候,身邊人都會不約而同點個贊。
“她在老家農村人眼里是成功的媽媽,并用她的行動贏得了尊重,這不是因為她有在外工作的兒女,而是源于她的為人處事的態度,”盧英奎的鄰居告訴記者。在她的號召和影響下,周圍多名親屬子女光榮入伍參軍,她也成為周圍“軍屬圈”的老字輩。
轉眼間,盧英奎兒子參軍入伍已15年,從一名科技干部走上了團級領導干部崗位,并榮立兩次三等功,受嘉獎多次。在這15年里,盧英奎用自己無私忘我的犧牲奉獻給予兒子最大的理解和支持,用自己最樸實無華的方式行進在愛軍擁軍道路上,用自己無聲的行動弘揚踐行著新時期兵媽媽的時代精神和傳統美德。 文/圖記者 王曉婕 本報通訊員 胡海鷗 于麗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王泯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