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3日,備受關注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草案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審議。改革后,國務院正部級機構將減少8個,副部級機構減少7個。機構設置實現了全方位優化,權責關系進一步明確。此次改革力度之大、涉及范圍之廣超出很多人的預期,贏得各界廣泛熱烈響應。人們普遍認為,這次改革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場深刻變革,必將在新時代新征程上發揮越來越強大的作用。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和國家發展踏上新起點,治國理政的任務更加艱巨,對黨和國家機構設置及職能配置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僅要求我們立足當前,從黨和國家機構職能上為決勝全面小康社會提供保障,而且要求放眼未來,注重解決事關長遠的體制機制問題。黨的十九大深刻把握黨和國家事業歷史性變革及其對組織結構和管理體制的新要求,明確提出要深化機構和行政體制改革,統籌考慮各類機構設置,科學配置黨政部門及內設機構權力、明確職責。
站在新時代的大背景下,此次提請審議的政府機構改革方案,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攬全局,適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作出的重大制度安排,是全面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
從目標和方向上而言,提高行政效率,全面提高政府效能,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更好地為人民服務,是此次機構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
我們看到,此次機構改革處處聚焦民生痛點,關注人民所需。譬如,組建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將醫療和養老結合到一個部門,更好地解決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的難題。又如,組建農業農村部,將對農村的全部職能集中在一起,對農民和農業發展的重視可見一斑。另外,在生態環保、退役軍人服務、移民管理服務等社會普遍關心的領域加大了機構調整和優化力度,組建了一批新機構,強化了政府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更好地保障了民生。
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改革就是要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就是要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習近平總書記告誡我們:“要始終牢記政府前面的‘人民’二字。”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化政府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要始終堅持人民立場,將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貫穿于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之中。
各級領導干部要遵循習總書記的教導,心中常有“樂民之樂,憂民之憂”的民本情懷,時刻保持“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勤勉態度,本著“利民之事,絲發必興;厲民之事,毫末必去”的較真精神,真正把人民的“小事情”放在心上,把人民的“大責任”扛在肩上,時時刻刻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做到民有所呼,必有所應。
深化機構改革,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問計于民、問需于民,緊緊依靠人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僅是價值追求,也是力量之源。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群眾中蘊藏著治國理政、管黨治黨的智慧和力量。”
正所謂“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傾聽民意至關重要,黨必須始終保持同人民的血肉聯系。習總書記一語中的,“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
此次政府機構改革,必將凝聚最廣泛的改革共識,贏得民心人心,把廣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匯聚起來,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力保障。(央視評論員)
[編輯: 張珍珍]
相關專題:
2018全國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