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朋友圈成了小店老板們維護回頭客拓展新客源的利器。
文/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景毅
最近,龍山商業(yè)街關門謝客的消息引發(fā)廣泛關注,曾經火遍島城的那些實體小店也再次進入公眾視野。那些“老龍山”們去了哪,干得怎么樣?在這個“后龍山時代”,面對互聯(lián)網電商和各種高大上的商業(yè)綜合體的“夾擊”,島城的實體小店又是如何在夾縫中尋找生機,闖出屬于小店自己的一片天的呢?
20年老主顧從城陽趕來 “紅紅,你搬東部來了?這下買衣服更方便了。”“是啊秀,一定繼續(xù)照顧俺生意啊,正好上午剛進了批新款,快過來看看。”
這是一位女顧客和原龍山商業(yè)街“吸引力”老板娘宋冠紅的對話。
2017年年末,在龍山商業(yè)街干了30年服裝生意的宋冠紅忍痛搬離,來到南京路附近的青島鴻浩璽珠寶精品服裝街(原25中附近外貿街),這里也成為除中山商城外,老龍山商戶的新聚集地。
2018年1月1日,宋冠紅的“吸引力”重新開業(yè)。新址開業(yè)當天就吸引了大批顧客光顧。宋冠紅今年54歲,早在24歲的時候她就開始在龍山商業(yè)街開店賣服裝,是龍山商業(yè)街當之無愧的“標桿人物”。宋冠紅驕傲地說,自己服務了青島老中青三代消費者。
宋冠紅告訴半島記者,憑借質量、價格和極佳的親和力,她在龍山的30年,積累了大批回頭客。盡管最近幾年的客流遠不如前,但靠著幾十年積攢的客源和口碑,她的生意一直沒有太大波動。
“做生意就得有個做生意的樣,你如果只把顧客當成賺錢的對象,那生意肯定干不長。”宋冠紅說。盡管回頭客眾多,但她可以叫上每個人的名字,甚至了解她們的家庭情況,顧客們也跟她親如姐妹,見面就叫她“紅紅”“紅姐”。
正是有了這樣的積累,這位龍山商戶的代表人物在搬遷后依舊笑傲商圈。“重新開業(yè)這段時間,平均每天賣貨兩三萬元,比在龍山的時候還好。”宋冠紅說。之前在龍山商業(yè)街干的時候,很多東部商圈的來拉攏她,老主顧們也勸她找個交通更便利的地方,但是她一直沒走。如今“被迫”離開龍山商業(yè)街,那些因交通問題漸漸疏遠她的回頭客又重新回來了。不僅如此,地處江西路地鐵口附近的便利條件也給她吸引了大批新客戶。
半島記者采訪時,恰好遇到家住城陽的張巧玲帶著女兒專程到宋冠紅的店里選購衣服,短短半個小時,母女倆就為家人購置了1萬多元的衣物。“我是紅紅20多年的老客戶了,聽說她的店換新地方了,趕緊過來看看,這么多年真是習慣了,逢年過節(jié)換季的時候都來找她。”張巧玲說。
生意淡,有人提前“逃離” 李慧也是老龍山商戶,在龍山商業(yè)街干了七八年,主要經營女士飾品。跟宋冠紅不同,李慧在2017年6月就搬離了龍山商業(yè)街。“主要是生意不好做了,客流量越來越小。”
李慧說,她剛去龍山商業(yè)街的時候,想租個鋪面得花高價,當時的生意也確實紅火。后來受交通和電商的影響,生意越來越淡,一連幾天不開張也是常事。
“樹挪死,人挪活。”李慧決定離開。在考察了幾處商業(yè)街后,李慧選擇了鴻浩璽珠寶精品服裝街。
“這里店鋪租金價位合適,交通也很便利,顧客來這逛街比去龍山方便多了。”李慧說。搬出龍山商業(yè)街后,她的生意也明顯好轉。
而王淑芝的“絕版鞋”店在島城服裝圈幾乎是無人不知,跟李慧一樣,王淑芝也是去年年中就從龍山商業(yè)街搬出來了。她的理由更加充分,身體受不了。
原來,龍山商業(yè)街處于半地下,長年濕氣重,十多年的經營讓王淑芝患上了關節(jié)疾病,天氣再好只要一進商城關節(jié)就難受。“一直想走,但又怕丟了回頭客,后來正好合同也到期了,一咬牙就搬出來了。”
有壓力,他們進軍“朋友圈” 易地經營半年多,銷售業(yè)績證明了當初的決定是對的。
跟宋冠紅一樣,十多年的“龍山”生涯讓王淑芝也積累了大批忠實擁躉。為了加強聯(lián)絡,她幾乎跟每個顧客都加了微信好友,還建了群。只要有新款上市、活動促銷的信息,她都會第一時間發(fā)到群里。群友平時看到喜歡的款式,把圖片發(fā)到群里,王淑芝也會想辦法去廠家設計。還有些年輕客戶不愿出門,王淑芝就和她們線上交易,然后把商品快遞過去。
“新店裝修的時候就在群里發(fā)信息,朋友圈也一直更新照片,到了開業(yè)的時候,一大批回頭客來照顧生意,這次搬家,客源幾乎是零損失,還吸引了不少新顧客。”王淑芝說。更重要的是,她搬到鴻浩璽珠寶精品服裝街這半年多,關節(jié)病明顯好轉,也比之前胖了一些。
就在個體服裝店想方設法抵御服裝“寒冬”侵襲時,一些比較活絡的店家也開始嘗試在網上開店。然而一番嘗試后,很多習慣了線下經營的人們發(fā)現(xiàn),線上開店不僅需要耗費大量的精力,還得承擔越來越高的運營成本。
在這種情況下,微信群、微信朋友圈成了他們觸網的利器。
記者探訪發(fā)現(xiàn),在中山商城、臺東等實體小店聚集的地方,很多商家都在店內醒目位置掛上微信二維碼,掃碼加好友后還會有折扣或者小贈品。
這樣的做法確實給很多實體服裝店吸引了一部分回頭客,還有不少不愛逛街的年輕人,在微信上看到上新款服裝后就會直接到店里拿貨,或者讓老板發(fā)快遞。同時,通過微信交流,個體服裝店老板能了解顧客的需求,進貨更有針對性。
■思考 實體小店“淘”出一片天 在如今與集吃喝玩樂于一體的商業(yè)綜合體和互聯(lián)網電商的商業(yè)競爭中,各種商業(yè)街的實體小店生存尤為艱難。
“我眼光還算比較時髦,進貨的渠道也多,我選的衣服都符合現(xiàn)代都市女性的審美,生意一直還算不錯,基本不存在大量壓貨的情況。”王女士是中山路一家外貿服裝店的老板娘。她說盡管如此,自從電商盛行、顧客消費習慣改變后,她也明顯感覺到經營壓力。為了使店面再創(chuàng)輝煌,她也想了不少招,包括找朋友從國外進品牌服裝尾貨、建顧客群等,但始終不見太大起色。
與王老板一樣,很多個體小店老板都有同樣感受。為了使資金流動起來,不少服裝店搭上了換季、節(jié)日等快車,以大清倉、低折扣來進行促銷,雖然服裝出貨快,但只能賺個辛苦錢。
青島鴻浩璽珠寶精品服裝街負責人馮永正向記者坦言,自己從了幾十年商,眼下青島這些大大小小的商業(yè)街確實壓力很大。但是他也認為,盡管受到綜合體和電商的夾擊,那些經營有道的商家依然可以活下去,甚至活得很好。
馮永正認為,實體小店有大商場和電商不具備的優(yōu)勢。首先與電商相比,實體店商品看得見摸得著、老板不會突然消失,商品質量更有保障;與大商場相比,同樣的東西,小店價格要便宜得多,隨著電商門檻的日益抬高,現(xiàn)在很多實體店的商品價格比網店還要便宜。
另外,實體小店能滿足消費者逛街“淘”東西的心理需求。“大商場全是統(tǒng)一品牌的商品,款式都一樣,網上更不用說了,一個爆款幾乎所有店都賣。但是這些街頭的小店,上什么款式進什么貨全憑老板自己判斷,顧客在逛的時候隨時都能發(fā)現(xiàn)一些驚喜。”馮永正說。
“電商發(fā)展也有十多年了,商業(yè)綜合體也越來越高大上了,但是我的顧客還是會到我這個實體小店來逛逛,因為在這里,顧客不僅能買到稱心如意的東西,還能收獲幾十年不變的朋友。”宋冠紅說。
[編輯: 劉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