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發布的質子對撞后形成的運動軌跡圖。
追尋將近半個世紀后,歐洲核研究組織7月4日說,找到一種新亞原子粒子,這種粒子與據信構成質量的“上帝粒子”、即希格斯玻色子的特征“一致”。由此,萬物質量來源之謎或可解開,粒子物理學中缺失的重要一環或可填補。
歐洲核研究組織4日發布聲明,用一句話震撼粒子物理學界:“新發現的粒子與長期尋找的希格斯玻色子相一致。”之所以用“相一致”這樣的表述,是因為科學嚴謹性要求科學家更加精確地證明他們所發現粒子的特征和特性。在把誤差縮小至既定范圍后,“相一致”才能換成“就是”。
在長期研究和探索中,科學家們建立起稱作“標準模型”的粒子物理學理論,它把構成物質的亞原子結構分成3大類:夸克、輕子與玻色子。但是,這個模型在把各種粒子歸類與統合的同時,存在一個致命缺陷,那就是無法解釋物質質量的來源。
為了修補粒子物理學理論缺陷,英國科學家彼得·希格斯1964年提出“希格斯場”的存在,預言了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希格斯假設,希格斯玻色子是物質的質量之源,是電子和夸克等形成質量的基礎,其他粒子在希格斯場中游弋并產生慣性,進而形成質量,構筑成大千世界。
“標準模型”預言了62種基本粒子的存在,其中61種粒子已獲實驗證實,而希格斯玻色子是最后一種未被發現的基本粒子,也是解釋物質質量之謎的最重要粒子。
歐洲核研究組織發布這一消息后,不少科學家表示喜悅和觀望。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物理學家安東尼·托馬斯說:“在過去40多年里,人們一直在尋找希格斯玻色子。如果不是它,全世界所有理論學家都得絕望地退回到原點。” 據新華社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