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山東?戰秋汛丨急風冷雨中 記者跟“黃河人”深夜一起守黃河
原標題:防汛一線丨急風冷雨中,記者跟“黃河人”深夜一起守黃河
急風冷雨中,本報記者跟“黃河人”深夜一起守黃河——
雨夜巡河查險記
□ 本報記者 趙 豐
本報通訊員 朱曉楠 李興嶺
黃河岸上冷雨正密,氣溫已跌至13℃。天黑風急,黃河齊河段的壩頭等險工,仍閃動著“黃河人”的身影。
“一個來回,一個小時。我巡查的這一段險工,是從王莊管理段趙莊險工28號壩頭到李家岸險工,全長1.9公里。”10月5日晚8時30分,剛剛結束一次巡查的德州黃河河務局下沉職工李波,邊抖落雨衣上的水珠,邊跟記者說。
黃河齊河段實行24小時不間斷巡查,分為早6時至下午2時、下午2時至晚10時、晚10時至第二天早6時三班。每班6-8人,分為兩組。王莊管理段是齊河黃河河務局工程長度最長的管理段,堤線14.5公里,有五處險工、兩處控導,巡查難度大。目前王莊管理段13人與下沉職工50人,晝夜不停守衛著這段黃河。
與李波同組值班的,還有群防人員——附近村村民趙家泉等人。趙家泉是位“老黃河”,每遇汛情都上壩參與值守。“今天下午3點那邊還有一個灘臺,下午5點就淹沒了,水量這么大,可不能大意。勤跑著點看看,萬一出現險情,要馬上向上報。”
早在9月底,齊河沿黃各鄉鎮便集結群眾隊伍參與黃河防汛聯合巡查,按河務職工和群防人員1:3的要求配置,目前群防人員人數已遠超這個比例。
晚9時,一臺長臂挖掘機正在將備防石投入滔滔黃河險工處。冷雨擊臉,站在趙莊險工28號壩頭,王莊管理段副段長王建成對記者說,巡查人員發現此處壩頭、大龐控導、南坦險工處部分根石走失。根石是壩體的基礎,從10月3日開始拋石護根,5臺挖掘機同時作業,目前已拋根石、鉛絲石籠等1000多立方米。“晝夜不停巡河,就是為了及早發現險情,及早處置,即搶早搶小。”
晚9時20分,王莊管理段南坦險工,齊河黃河河務局員工陳承新帶著兩名群防隊員,沿著查水小道巡河查險。此時雨更密了,黃河岸邊風更急了。
記者跟隨幾位巡查人員,一起體驗這段巡河的2423米。
說是查水小道,其實是險工上約1.2米寬的路沿石,下方就是又高又陡的險工。陳承新走在前面,打著手電斜斜地照到下方靠水的險工,查看是否出現根石走失和其他險情。目前各管理段正在架設電線桿,王莊管理段要安22個路燈,基本一處險工配5個照明燈,方便夜間及時發現險情。
陳承新的每一步幾乎是貼著黃色警戒線,距離路邊只有40公分左右。而黃河九曲十八彎,依河而建的查水小道也并非直道,有許多彎彎繞繞,路上還有各種尺寸的排水口。既要眼跟光束查看險情,又要注意腳下安全,加上河邊風大雨密,容不得半點馬虎。
“晚上巡河存在一定的危險性,但這是我們的工作。巡堤查險要‘五到’,即手到、腳到、眼到、耳到、工具料物隨人到。”陳承新說。
晚9時50分左右,一次巡查結束。雖然記者提前穿上了秋褲,但還是凍透了。陳承新的手也已被吹打得冰冷。正說著話,齊河黃河河務局工作人員把棉衣送到了巡查人員臨時避風遮雨的活動板房內。
晚10時30分,豆腐窩管理段譙莊險工,新接夜班的巡查人員又開始了新一輪查險。
晚11時,此處有3個點仍在拋石作業。工程技術員顏波,在幾個點來回指導挖掘機司機如何拋石。“需要根據拋石進展及時調整拋的位置、形狀,現在一臺機器兩個人,歇人不歇機器,24小時運轉。”
支撐一線堅守,后勤保障不可少。豆腐窩管理段目前帳篷換成了活動板房,防寒服、膠鞋、雨衣、必備藥品等已配備,吃飯是定點配餐。
6日凌晨4時多,值守席道口險工的幾位女同志的鬧鐘響了,簡單扒幾口飯就從縣城趕來接早6時的班。
30歲的胡芳芳來到一線后,邊學邊巡查。她說:“來一線后,跟著‘老黃河’學會了很多,這次一線值守,可以說是黃河人在實踐中傳幫帶的最好課堂。”
匆匆結束記者的采訪,幾位“巾幗搶險突擊隊”隊員,在晨色中開始巡河查險。手拿探摸桿,頂著冷風密雨,她們向滔滔黃河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