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基因代代相傳,一個個紅色遺跡見證光輝歷史,一張張老照片訴說著過往崢嶸歲月,穿越時空仍然激勵我們前行。建黨百年來,追尋著中國共產黨人在膠東大地上留下的光輝足跡,半島網推出“奮斗百...
紅色印記丨不負巾幗志 烽火女戰士
半島全媒體首席記者 張文艷
在梳理中共青島黨史的過程中,“遇到”了幾位女性中國共產黨黨員,她們大都曾接受良好的教育,懷抱著愛國理想,在國立山大實現了人生的蛻變,從女大學生一步步蛻變成為了女戰士。選取了三位大學生吳綪、唐棣華和李風,半島全媒體記者分別獨家專訪了她們的女兒吳安、黃梅、王虹女士,還原了三位女共產黨員在青島走上革命道路的歷程。
緣分
三名女孩,報考同一所大學
魚山路6號,一扇小門,拾級而上,一棟造型獨特的小樓展現在眼前。小樓分為東樓和西樓,風格迥異,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元老成慶泰和齊鐘彥曾比鄰居住在此,建筑的設計者則是青島著名的工程專家王守政,他對青島市的路政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就是在這棟小樓里,曾經有一群面孔堅毅的學生,為抗日救亡振臂而呼。
那一年是1937年,初冬時分,中共決定在山大救亡會的基礎上成立山大民先組織,由李欣、王藝發起,共有十幾個人,這里面有五名女同學,她們分別是吳綪(qian)、唐棣華、王桂榮、李風、林淑鋆。魚山路6號是王家小姐王桂榮的家,是她將同學們帶到了這里,這次會議選舉了吳綪擔任隊長。
接下來,我們就來認識一下三位在抗日戰爭時期,不畏艱險,勇敢抗日的年輕姑娘們:吳綪、唐棣華、李風。
吳綪
吳綪:為抗日被抓過,未曾妥協
吳綪(1917~1987年)生于在江蘇吳縣一個大戶人家,父輩叔伯兄弟5人,她在12個女孩中排第四,人稱四小姐。
父親吳鵬(字次風)是接受過新教育的開明人士,1913年畢業于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土木工學系,曾任國民政府鐵道部技正(總工程師)。“外公為了養家糊口,任公職拿一個月400元的薪水,供子女讀書。其實他非常關注國家的前途和命運,鼓勵男孩干實業養家,女孩干革命,幫他實現愛國的愿望”,吳綪的女兒吳安教授告訴半島全媒體記者。
吳家三位叔伯姐妹吳綃、吳縑、吳綪中學時先后考取了北平市第一女子中學,接受新思想熏陶。“母親受到二姐吳縑的影響比較大,吳縑后來是青島解放后第一任市長馬保三的夫人”,在吳安教授的眼里,家庭的開明造就了母親豪爽、俠義的性格。
所以,吳綪跟隨當學生自治會主席的吳縑,積極參加了1931年“九一八”抗日救亡運動,并參加了12月北平學聯組織的上街游行示威。學生們為了表達激憤,甚至在鐵路上臥軌了三天三夜。剛滿14歲時,吳綪就接替了姐姐,被選為校學生自治會主席。
然而,因為參加反帝大同盟組織,吳綪被拘留了,等釋放回家后,母親大哭了一場。這之后,女一中校長、李大釗的學生孫蓀荃校長被撤職,女一中的學聯不復存在,同學們大多離開了北平。一場轟轟烈烈的抗日學生運動被平息了,但是吳綪并沒有就此消沉。
她的滿腔抱負和愛國情感跟隨她一起來到了青島。
1935年9月,高中畢業后,吳綪考入國立山東大學,攻讀生物專業。吳安教授說,選擇國立山大,是受家庭影響,因為外公家的子女多數都在山東,當時國立山大生物系又有大名鼎鼎的童第周教授,所以吳綪毅然離開京城,考入了國立山大,加入了“抗日救國會”。
唐棣華
唐棣華:跳出舊式家庭的牢籠
在國立山大的宿舍里,吳綪見到了一個文靜的女孩,她叫唐棣華,平日里話不多。然而,兩個女孩在日后的革命工作中,卻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唐棣華(1918~2000年,原名胡家珍)出生在湖北省武漢市一個富有的家庭,唐棣華的女兒黃梅女士告訴半島全媒體記者,外祖父那一代人生活奢靡墮落,這讓母親非常憎惡。“她從小在家中備受歧視,母親酷愛讀書,外祖父認為她是個女孩子,不讓讀書。外祖父成天花天酒地,外祖母對他很失望,便決定讓母親讀書自立”。就這樣,唐棣華如愿以償地走進學校,求學深造。
家庭沒有給她足夠的溫暖,讀書卻給了她覺醒的力量。
在學校里,唐棣華很少參與社交,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母親癡迷于文學,盡管傳統家庭讓她憎惡,但她對傳統文化并不抵觸,熟讀國學經典,直到晚年對紅樓夢的詩句仍能脫口而出。當然給她影響最大的是魯迅、鄒韜奮等大家的作品,是他們給予她愛國情和正義感”,黃梅女士說。
1935年,唐棣華考入國立山東大學化學系。家庭的壓抑讓唐棣華性格內向膽小,“直到晚年母親話都不多”,黃梅女士說,然而,在國立山大,在室友吳綪潛移默化的影響下,母親內心的愛國情感終于爆發出來。
李風
李風:放棄北大,考入國立山大
和她們一起參與活動的,還有一個名叫李風的師妹。
李風,原名李鳳(1918~2010年),祖籍山東省益都(現青州市)。李風是在一個中小學教員的家庭里成長的,母親畢業于濟南女子師范學校,畢業后一直在小學擔任音樂、美術教師;父親畢業于山東齊魯大學數理專業,當了一輩子中學數學教員。
李風的家庭學習氛圍濃厚,所以她讀書很勤奮。中學時代,李風隨父在綏遠中學讀書,語文教師是魯迅先生的學生,講過許多關于魯迅和左聯的故事。受他的影響,李風讀了不少魯迅、巴金、茅盾的作品,這些書籍對她的影響很大。
李風的長女王虹女士告訴半島全媒體記者:“母親晚年曾說過,如果一切順利的話,她可能會成為一名大學教授。”但當時國家內憂外患、日寇入侵、民不聊生,李風在中學時就以自己的經歷為素材寫了一篇小小說《循環》,描寫一個進步的中學生由于思想激進,不被人們理解,遭到一些同學的諷刺、打擊,漸漸消沉下去,又經過一番矛盾斗爭重新振作起來的故事。
中學畢業后,李風本可以去讀北大,但她沒有,而是選擇了回到家鄉山東,于1936年,考入國立山東大學生物系,開始了影響她一生的大學生活。
三個女孩來自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家庭背景,然而,她們考取了同一所理想中的大學,都有著濃濃的愛國情。
左二吳綪左三唐棣華四女大學生到嶗山農村宣傳抗日(黃梅供圖)
被捕
要求抗日,監獄絕食抗議
1936年3月8日清晨,初春的天氣還有些寒冷。同學們尚在睡夢中沉睡。突然,一陣急促的腳步聲傳來,腳步聲奔向了男生宿舍,原來,是國民黨當局派警察來抓人了。
一陣喊叫聲驚醒了吳綪、唐棣華等女同學,一種不安立刻襲上心頭。
因為,這已經不是國民黨當局第一次抓學生了。前不久,元宵節之際,適逢青島大港三號碼頭建成舉行慶典,棧橋煙火彌漫,觀眾摩肩接踵非常熱鬧。趁此機會,愛國學生進行演說、散發傳單,宣傳抗日救國思想。不想,一群警察突然趕到現場,拘捕了李聲簧、王路賓(王廣義)、陳延熙、韓福珍、熊德邵、周文煜等6人,國立山大宣布開除他們。同學們得知消息后,立刻起來聲援,吳綪作為救國會成員和學生會常委,挺身而出,和廷懋一起到校長趙太侔和國民黨青島市長沈鴻烈處請愿,要求“給學生抗日救國的自由”,收回“開除6名同學的決定”。
李欣曾為此專賦詩一首:“家本蘇州人,吳儂軟語鄉。會見沈鴻烈,雄辨折侯王。”
事情還沒解決,他們又來抓人了。此時的吳綪還不知道,她也已經被列入了逮捕名單。
女同學們赫然發現,宿舍樓的兩個出口都被封鎖了,門走不成干脆跳窗戶,吳綪、沙霞英(易鋒)與唐棣華、黃天華、盛韻婉、姚瑗等8位女生從窗戶跳出去,跑向男生宿舍,看到每個屋里都站著警察,有人已被警察逮捕走了,因為男生中的糾察隊奮力反抗,先后有二三十人被捕。
這時來了一個警察問道:“你們哪一個是沙霞英?哪一個是吳綪?”同去的女生感覺不對勁,立刻質問道:“為什么要找吳綪和沙霞英?她們犯了什么法?她們不過是主張抗日,有罪嗎?”警察不理不睬,只是說要抓她們的代表。不知哪來的勇氣,一向話語不多的唐棣華突然大聲回答:“吳綪和我們天天在一起,你們要抓,就把我們都抓去吧!”警察讓沙霞英和吳綪上一輛大汽車,唐棣華不顧對方的冷言譏笑,自己抓住警車的小梯爬了上去。在她的帶動下,黃天華、馬淑文(后來成為清華大學數學系教授)等5名同學也搶著爬了上去,本來抓捕名單上只有兩個女同學,沒想到帶走了8個,加上男生,一共33人被捕。警察把她們領進二樓一間窗戶上釘了斜條木板的屋子里,囚禁了。
第一天中午,因為送飯的女監婆罵人,女生決定集體絕食,不吃她送的飯,以示抗議。當天夜里,國民黨青島市警察局長來到女生住地,宣布開除吳綪、沙霞英,以及廷懋、程恒詩等11名男同學,并勸大家不要絕食。
第二天,大家紛紛感到頭暈、惡心、冒虛汗,黃天華身單體弱,開始一口一口不斷吐酸水。但是同學們忍受饑寒,團結一致,毫不退縮。第三天以后,學校里的同學就大批結伴來看望他們,每天都有許多人,帶來不少消息。
吳安教授說,母親當時被捕后,外祖父收到了學校的通知,他非但沒有責怪吳綪,反而寫信安慰女兒:“為了抗日被開除學籍,這不算什么!”他還動員吳綪出獄后趕快回家,轉到其他學校學習。
終于,在高漲的學潮壓力下,國民黨教育部不得不收回成命。3月13日,校方撤回了開除學生的指令,宣布第二批被開除的同學可以回校讀書,第一批被開除的6人可以轉外地學習,不得回原校。這場爭取抗日救國權的斗爭終于取得了初步勝利。
1936年底去綏遠慰問的漫長路上,在云岡石窟外的山大師生代表合影。左起:學生代表黃麗婤、吳綪、馬駿同學,左四為山大教師代表外文系周學普講師 。
覺醒
大學生蛻變,投入抗日大潮中去
街頭,一對父女,老漢敲鑼,女兒賣唱,女孩兒名叫香姐,她唱了兩段“楊柳葉子青又青,九月十八來了日本兵……”,突然咳嗽起來,觀眾不干了,紛紛要走。老漢急了,拿起鞭子,要抽打香姐,這時,一個青年從群眾中走出來,高喊“放下你的鞭子!”并責問老漢何以要折磨他的女兒,父女倆訴說了日寇入侵,家鄉淪陷,被迫流亡的痛苦。青年向群眾說:“我們若不趕快起來自救,這樣的災難將落到我們每個人的頭上。”于是群眾中爆發出“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的吼聲。
這是街頭劇《放下你的鞭子》的段落,飾演香姐的是唐棣華,她是臨時頂替的,因為備受好評,成為抗日劇的主要演員。“民先”隊員們在青島市區和嶗山一帶展開團結抗日的宣傳工作時,組織了歌詠隊和劇團,李風擔任歌詠隊指揮,在校內外教唱流亡歌曲。吳綪和唐棣華是劇團成員,編排演出街頭劇《放下你的鞭子》《張家店》等。大學生們為抗日宣傳而奔波著。
其實,1937年2月,中共決定在山大救亡會的基礎上成立山大民先組織時,李風就在師兄和師姐的帶領下,走進了組織。
是年4月,櫻花盛開的季節,在“山大民先隊”的推動和組織下,青島“民先”總隊和抗日救國會成立大會召開,成立大會上,李欣當選為“民先”青島地區隊部負責人,吳綪當選為青島市“民先”總隊“山大民先”區隊的區隊長。參加這次會議的有:李欣、王冠仲、王藝、吳綪、章茂桐、韓玉樹、陳振麓、程恒詩、唐棣華、沙霞英、王桂榮、李風等20余人。
1937年剛放暑假,吳綪、唐棣華、王桂榮便結伴與李欣等前往北京,準備赴延安學習。然而,恰逢“七七事變”爆發,他們只得踏上返回青島的艱難路程。回到學校后,他們發現,山大已決定向西南大后方遷移。
吳綪心情沉重,決定不再念書了,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抗日救亡運動中去。吳安說,母親當時去了濟南,參加了“山東省各界抗日群眾聯合會”。然而,當她親眼看到韓復榘的家人收拾細軟準備逃跑時,對國民黨抗戰的信心徹底破滅。“當時母親還給外界送出情報,報告了韓復榘要逃跑的消息,濟南的報紙上登著:“吳四小姐說:‘韓復榘不抗日,要逃跑!’”
當時唐棣華和李風都還在青島,不久之后,吳綪收到了李欣他們寫來的信件,動員吳綪回去一塊兒干游擊隊,吳綪又回到了青島。1937年10月間,按照中共五十一軍工委的安排,由伍志鋼、鄒魯風和李欣組成中共高密抗日游擊支隊工委,伍志鋼任書記。他們帶領山大一部分學生,其中有周璇、程恒詩、唐棣華、吳綪、李風等到高密的蔡晉康部開展工作。同時,另一部分人到青島郊區畢家村、蘭家莊一帶組織嶗山抗日游擊隊。
此時,吳綪、唐棣華、李風她們都已經認定,只有共產黨才能拯救中國,于是,在李欣的介紹下,吳綪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吳綪又介紹唐棣華和李風入黨。
三姐妹有了明確的前進方向,在國立山大的經歷,讓她們完成了蛻變。
友情
情同手足,難忘青春歲月
在北京,晚年時期的吳綪、唐棣華、李風仍保持著深厚的友誼,逢年過節,她們會派子女登門看望,回憶往事,她們會時而笑聲朗朗,時而淚流滿面,當聽到“九一八,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旋律響起的時候,她們早已泣不成聲。
女大學生是一步步成長為女戰士的。
1938年,脫離蔡晉康部隊后,游擊隊四中隊的“一百單八將”不得不分開。伍志剛、李欣帶領80多名男同學去了東北軍57軍;鄒魯風、吳綪率20余人到山東曹縣沈鴻烈處開展統戰工作。之后,為了安全,根據指示,趁著深夜,吳綪、唐棣華、李風一起,克服重重困難,來到蘇魯豫邊境的邳睢銅地區八路軍隴海南進支隊第一梯隊報到,由蘇皖特委安排工作。
離開國立山大后,三姐妹朝夕相處,情同手足,一起住在條件艱苦的小村子里,雖然蚊蟲叮咬,不能洗澡,身上長了虱子,但大家積極樂觀,笑把虱子稱為“抗日蟲”。唐棣華晚年曾回憶,那段歲月是她一生中最朝氣蓬勃、最健康振奮的幾年,“風吹雨打,從不生病”。她們將自己的青春全部奉獻給了抗日戰爭。
后來,因為工作需要,她們還是分開了。在經歷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后,吳綪曾歷任合肥市委書記、華東區婦聯第二書記等職務,是全國人大代表,合肥市“百年有影響的百名女性”;唐棣華曾歷任中共阜寧縣委書記、湖南工業學校校長、化工部設計局局長等職;李風曾歷任齊齊哈爾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大連石油七廠廠長、石油工業部煉化司副司長等職。
在各自的領域里,她們都是女性中的佼佼者,在孩子們的眼里,她們是從不夸耀過去的忙碌的母親。吳安、黃梅、王虹都告訴半島全媒體記者,在她們眼里,母親太忙了,沒有時間照顧她們,盡管如此,母親的言傳身教還是深深影響了她們。直到后來,她們逐漸了解了母親的經歷和故事,理解了她們,更增添了對她們的敬佩之情。
山大“民先”女大學生們在抗戰期間為民族求解放,毅然決然拋棄家庭舒適生活,投身于火熱的斗爭中,更為青島女性樹立了榜樣。
為了還原這段歷史,青島青年女導演王紹君拍攝了紀錄片《追尋——青島特支在嶗山》,從采編、音樂設計,到后期制作,親力親為,正如她所說的那樣:拍攝紅色經典故事,是對自己一種教育和理想的升華。她想通過紀錄片的方式,傳承紅色薪火,讓革命中的女性綻放出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