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基因代代相傳,一個個紅色遺跡見證光輝歷史,一張張老照片訴說著過往崢嶸歲月,穿越時空仍然激勵我們前行。建黨百年來,追尋著中國共產黨人在膠東大地上留下的光輝足跡,半島網推出“奮斗百...
追尋初心,小磚房燃起紅色火種!
文/半島全媒體記者 劉鑫 李百明 王洪智 圖/半島全媒體記者 劉延珉
春雷響,萬物長。此刻,膠東大地已是滿眼生機。
百年前,彼時黑暗籠罩大地,但紅色的種子卻暗自扎根。1927年,萊西前保駕山村,在一間青磚民宅內,誕生膠東農村第一個黨支部,革命火種自此點燃,燭照黑夜,星火燎原。在建黨百年之際,記者來到膠東大地,追尋紅色印記。
2131位革命烈士在此長眠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乘坐城際動車從青島北站出發,不用半小時即可抵達萊西站,從車站再步行約400米即可抵達萊西革命烈士陵園。血灑膠東的黨員先烈,或許想象不到,這片熱土正以怎樣的速度向前。
這座始建于1955年的陵園,屬國務院批準的國家級烈士紀念設施,高規格彰顯了這塊土地上英雄兒女的巨大貢獻。2131位膠東地區的革命烈士在此長眠,19.99米高的紀念碑巍峨莊嚴,花崗巖砌成的烈士英名錄碑頂端起伏如萬里長城虎踞。此時,這里松柏蒼勁,迎春吐蕊。
“這里是有名烈士墓區,安葬著504位英烈,大部分是在萊陽、靈山、水溝頭等戰役中犧牲。他們大多數不是萊西本地人,卻將生命鐫刻在了萊西大地上……”講解員張鈺婧向介紹道。
“即便受到疫情影響,去年還是接待了100多個團隊、四五千人。”在這里,張鈺婧和戴著紅領巾的小學生、坐著輪椅的抗美援朝老兵,共同感悟那份永不忘卻的初心,重溫一種歷久彌新的精神。
身邊黨旗、黨徽閃耀,耳邊致敬、宣誓真摯,這一切的一切,都感染著張鈺婧。“前年寫了入黨申請,現在是預備黨員。”她盼望著早日成為一名光榮的正式黨員。
紀念館內,主要展出22位著名烈士的事跡,包括孫春林、李佐民、王軍光等。其中,李伯顏烈士尤其引人矚目,1927年12月26日,正是在他的主持下,建立了膠東農村第一個基層黨組織——前保駕山村支部委員會。從此,革命火種在膠東大地星火燎原。
膠東能成為中國革命的“高地”,離不開這片紅色熱土的哺育,更離不開先行者的披荊斬棘。從萊西革命烈士陵園出發,記者趕往萊西前保駕山村,追尋革命播火者李伯顏的印記。
學生黨員返鄉組建黨組織
“暗夜油燈一盞亮,古村星火萬家連。任摧由戮初心定,浩氣悲風動九天。”這首詩是今年3月,萊西市民宮泉激為紀念膠東第一個農村黨支部所寫,從一盞油燈到星火萬家,正是星火燎原的寫照。
前保駕山村,因李世民東征路過此處而得名。斗轉星移,初春的午后來到這里,紅色教育基地就位于村頭,村內到處是耀眼的黨旗、黨徽。
時間回到1927年,中國革命形勢正處于低潮,蔣介石、汪精衛先后背叛革命,對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進行血腥鎮壓,革命力量被迫轉入地下。由于包括山東在內的北方黨組織均遭到嚴重破壞,中央一面指示進行整頓重建,一方面安排學生黨員返回家鄉開展農民運動,秘密發展黨的組織,以迎接新的革命高潮到來。
當年的11月30日,在上海暨南大學讀書的共產黨員李伯顏,經組織批準回故鄉開展黨的工作。據紅色教育基地工作人員張敏介紹,李伯顏是萊西東雙山村人,1905年出生于一個貧苦農民家庭。李伯顏幼年時,家中慘遭不幸:3歲母親病故,6歲父親去世,7歲被外祖父接到前保駕山村上學。1925年,20歲的李伯顏以優異成績考入上海暨南大學。
在上海,李伯顏一面認真攻讀專業知識,一面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共產黨宣言》和《向導》周報,從中學習把中國人民從“三座大山”壓迫的災難中拯救出來的真理。這期間,他受到鄧中夏、瞿秋白、蔡和森、惲代英等著名共產黨人的影響,提高了革命覺悟,成長為一個為人民大眾謀利益的革命者。
1926年春末,李伯顏加入中國共產黨。
“志同道合”點燃革命火種
紅色教育基地內,有一座名為“志同道合”的雕塑。與李伯顏志同道合的,是孫耀臣。
生于1903年的孫耀臣,是前保駕山村人,1925年赴濟南學習,與李伯顏幾乎是同時入黨。兩人經組織安排回鄉后,先后發展孫文合、孫凱山、林世卿等6人為共產黨員。1927年12月26日,在孫耀臣家西屋,由李伯顏、孫耀臣主持成立中共前保駕山村支部委員會,膠東農村第一個黨支部由此誕生。
至1928年3月上旬,全縣(當時屬萊陽縣)已經發展黨員100多人。當月中旬,李伯顏、孫耀臣根據黨組織的發展情況,在水口村召開各村黨組織負責人會議,成立中共萊陽縣委,李伯顏任書記兼組織委員,孫耀臣任宣傳委員。這是中國共產黨在膠東建立的第一個縣委,隸屬中共山東省委。萊陽縣委的建立翻開了膠東革命斗爭的新篇章。
1928年4月間,萊陽縣委發動各村黨組織和農民協會籌集槍支,成立膠東抗糧軍。到5月初,膠東抗糧軍隊伍發展到700余人,并爭取農民武裝田益三部加入隊伍。膠東抗糧軍是萊陽乃至膠東第一支由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力量。
1928年5月26日晚,李伯顏在小院村主持召開100余名黨組織和農民協會負責人參加的聯席會議。會上,他傳達了縣委關于武裝暴動的實施計劃:分兵四路,攻城劫獄。但是,當夜叛徒們用腰帶將李伯顏勒死,秘密埋在村旁,烈士犧牲時年僅23歲。
沒有人能回答“李伯顏去了哪里”,直到1947年土改復查時,黨組織才查清李伯顏遇害真相,將叛徒逮捕、處決。”據張敏介紹,李伯顏遇害后,孫耀臣于1928年12月到濟南尋找上級黨組織,途經高密時被捕遇害,時年25歲。
但是,革命火種一經點燃就不會熄滅。從膠東第一個農村黨支部到第一個縣委,再到膠東行政公署,革命事業一路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