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政協委員提案“接地氣” 讓農民共享數字經濟發展紅利
文/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麗平 劉笑笑 肖玲玲
圍繞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聚焦鄉村振興、美麗鄉村建設,這些元素在兩會上的關注從來不會少。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先行區”,2021年市辦實事中也有多項內容涉及到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和環境提升。政協委員們也針對加強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激活農村優勢資源、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等,給出了細致的建議。
市政協委員李玉海
加快5G技術在農業推廣應用
“近年來,青島在以科技創新引領鄉村振興方面,走出了一些特色路徑,如:農業科技園區集聚發展模式、“互聯網+農業”發展模式等,這些創新模式,增加了農民收入,打造了區域農業科技產業發展高地,帶動了鄉村轉向依靠科技實現高質量發展之路。”青島市政協常委、農工黨青島市委副主委、城陽區副區長李玉海說。
同時,李玉海指出,從總體看,目前農業農村發展還處于要素驅動發展階段,“科技創新對鄉村振興的支撐作用還未得到充分發揮。”李玉海說,雖然涉農高校院所較多,但農業科研成果轉化不足,農業科技人才集聚不夠,扎根田間地頭開展研發與成果轉化的科技人才較少。同時,基層農業科技投入仍不足,鄉村空心化現象較重,從事農業生產的年輕人相對較少。這些問題制約了青島農業科技化水平的高質量發展。
針對上述問題,李玉海提出了自己的建議,“首先,以解決引人留人用人難題為突破點,強化鄉村科技人才支撐。”李玉海說,要建立自主培養與人才引進相結合,學歷教育、技能培訓等多種形式并舉的人力資源開發機制,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同時,要打破城鄉人才資源雙向流動的制度藩籬,創新基層農技服務機制,拓寬基層農技人員繼續教育渠道,確保農技推廣人才隊伍持續健康發展。要以強化資金支持為保障,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力度。
“還要以高端引領為方向,持續強化科技創新支撐鄉村產業振興的源頭供給。”李玉海說,針對這一方面,要瞄準農業科技發展前沿,系統部署科技創新重點任務,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性成果重大突破,搶占未來農業發展制高點。圍繞保障糧食安全、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農業產業核心競爭力提升、農業生物技術及新技術應用等重點領域,開展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和產業融合技術創新,組織實施技術集成創新示范重大項目。加快數字技術、5G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推廣應用,提升數字化智慧化生產力,讓廣大農民共享數字經濟發展紅利。
在1月13日上午舉行的政協第十三屆青島市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上,李玉海也做了關于“加快實現青島市鄉村全面振興”的發言。他提出,要進一步完善鄉村振興協同推進機制,堅持農業現代化與城鎮化一體設計,建議制定鼓勵政策,在城鄉一體化、陸海一體化、膠東經濟圈一體化格局中,統籌謀劃,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
李玉海介紹,目前,青島已出臺《青島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五大突破、十大行動”方案(2020-2022年)》,其中首次推出很多創新政策,在全國全省具有獨創性。這也讓他對未來青島科技創新引領鄉村產業向更高層次邁進信心滿滿。
市政協委員韓松明
撬動社會資本投向鄉村振興
市政協委員、青島城市大數據運營有限公司總經理韓松明認為,青島作為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主力軍,亟需加快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并配套出臺鄉村建設行動的相應扶持政策。為此,他提交的提案中主要圍繞這一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韓松明建議青島市級層面聚焦提升城鄉基礎設施協調性和公共服務供給均等化等方面,盡快研究出臺加快鄉村建設行動的配套扶持政策,通過政策引導,加快形成城鄉互補共促的新發展格局。
其中,在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按照“分類提升、統籌推進”的思路,加快補齊傳統基礎設施存在的問題短板,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提檔升級,逐步縮小城鄉設施建設水平差距。在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均等化方面,按照“因素分配”的原則,提高對平度、萊西政策、資金的傾斜力度,將公共服務有針對性向北邊農村地區“下沉”,推進城鄉之間公共服務供給水平加快均等化。
另外,在盤活農村資源方面,出臺激勵引導政策,撬動更多社會資本投向鄉村振興,激活農村優勢資源,促進農業從單一產業向三產融合發展。
市政協委員張輝崙
科技助力治理農業面源污染
市政協委員、青島昆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裁張輝崙表示,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既是保障本市農產品質量安全、促進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更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歷史任務。為此,他此次帶上會的提案是《關于進一步加強本市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建議》。
張輝崙建議,探索建立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的監測與防控體系,強化技術指導與培訓,提高從業人員工作能力和職業素養。加強農業面源污染監測技術研發,創建專門的監測平臺,摸清本市農業面源污染底數,建立農業面源污染大數據。
同時,大力開展流域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強化系統性治理、多部門聯合、集成性示范和穩定性經費支持,積極推廣流域或區域綜合治理的成功模式,打破農業、林業、水利、環保等部門分頭行動、各自為戰的舊有格局,科學制定污染防控項目實施方案,系統化設計、總體化運作、規模化實施、集成化示范、整體化推進。著力實施生態農業工程,通過實施農田面源污染綜合防控、畜禽養殖污染治理、水產養殖污染防治、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等生態農業工程,因地制宜推廣各種循環農業模式,減輕農業面源污染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強化科技支撐,大力開展農業生態修復技術、農藥化肥減量化技術和替代技術、農業廢棄物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技術以及各種農業綠色生產與加工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借助青島高校等科研機構的研發能力,引導社會企業對治理農業面源污染防控和生態修復相關的科技成果進行有效轉化。例如中國海洋大學的關于海洋貝殼資源綜合產業開發的科研項目,通過關鍵技術將海產養殖產生的廢棄牡蠣殼、扇貝殼等加工成土壤調理劑,既解決了固體廢棄物污染問題,又能對土壤中的重金屬、PH值進行吸附和調理,土壤的理化、微生物特性得以改善,改良土壤結構,并使作物明顯增產。
此外,加速構建農業面源污染防控公眾參與機制。進一步豐富環保宣傳教育內容和方式,充分利用多種媒體平臺,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控的科學普及、輿論宣傳和技術推廣,增強民眾環保意識和參與意識。
同時,加強環境信息公開,引導公眾積極參與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為生態文明建設作出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