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故事丨0.1毫米的突圍:從電子廠流水線到無塵車間
從黃島電子廠流水線上的迷茫少年,到全國汽修技能大賽冠軍;從負債27萬接手瀕臨倒閉的修理廠,到打造出青島汽修行業的"無塵車間"標桿——36歲的魏冉月完成了一場"車輪上的逆襲"。近日,記者來到市北區青鋒國際汽車城內見到了這位不服輸的創業者。
車輪上的逆襲人生
走進汽修中心記者看到各個功能分區井井有條,魏冉月的辦公室內收拾得一塵不染,十分的整潔,讓人看著心情很是舒暢。本人也是干凈利落,風風火火的個性,客戶的電話一個接一個,他從容不迫地一一處理著。
18年前,在黃島電子廠流水線上,18歲的魏冉月總盯著窗外呼嘯而過的貨車發呆。流水線的機械聲像一把鈍刀,日復一日削薄他對未來的想象。“這活兒干到老,也不過是臺機器。”他把攢下的工資塞進褲兜,頭也不回地扎進了親戚的汽修鋪子。
修理廠的鐵皮棚子冬冷夏熱,魏冉月蹲在油污里從零開始學習汽車修理,周邊環境臟亂差,他卻總是強迫癥地喜歡把指甲縫都要洗得干干凈凈。親戚罵他笨:“初中畢業的毛頭小子,連扭矩扳手都不會用!”他悶頭抄下廢輪胎上撕的英文參數去理解輪胎的規格,每天早餐兩個素白菜的泰山火燒,省下來所有的錢都用來學習。
2011年,魏冉月意外出了一場交通事故,臉上縫了30多針,撿回來一條命。在這一年,他來到了青島市北區的華世通4S店,在同鄉朋友的介紹下,他帶著積淀已久的勇氣,指著“高級技師”的崗位咧嘴一笑:“我來應聘,就它了!”當時全家的積蓄也只有1200元,他只拿了500元來的青島,而恰在此時,給他介紹工作的這位同鄉生病住院,于是他就毅然拿了兩百多買了禮物去看望同鄉,當晚連租房的錢都沒有,只能找一間汽修鋪子要了一張床位睡覺。
從初中肄業,到全國第一
每天6:20起床洗頭保持清醒,下班后鉆研技術直到凌晨——這種"打了雞血"的狀態,讓魏冉月在2011年實現月薪過萬。
2012年,魏冉月把妻兒從老家接了過來,妻子體諒他的不易,下班九點以后去市場買處理的蔬菜水果。他也是把一天的生活成本控制在10元以內,那時候最幸福的是回家給閨女買個雞爪,每天一個。雖然很苦,但是一家終于團聚在一起了,內心也很是滿足。
但命運的考驗接踵而至:2012年妻兒再次遭遇車禍,孩子頭顱距車輪僅30厘米,他連醫藥費都是向工友借錢湊齊。
“遇到困難我總和自己說必須解決他,以后還有比這個更困難的事兒”魏冉月說道,此后整整三年,魏冉月一天都沒休息過,鈑金車間成了他的煉獄場。他精益求精,追求工藝的毫米級精度,三年淬煉,在油污與鋼鐵的現場,他以掌心的繭為筆,用執著與熱愛將汽車修理的技藝淬煉至極致,硬生生將漆面噴涂誤差控制在0.3mm。
2012年北京的雪夜,一汽大眾比武現場亮如白晝。魏冉月在全國技能比武大賽打破紀錄時,”裁判長盯著秒表驚呼:“破紀錄了!”領獎臺上,他舉著獎杯的手微微發抖,背后大屏幕映出三個字:一等獎。
? 扎根市北,油污場里長出的無塵宇宙
2015年春,魏冉月接下了市北區萍鄉路上一家即將倒閉的汽修廠,起名叫“御仕達汽修”。開張首日,他需要同時扮演老板、技工、保潔和會計四重角色。忙完一天之后累的水都喝不上一口。
當最后一位客戶驅車離去時,路燈已亮起三小時。他蹲在臺階上吃著中午涼透的飯菜,身后是27萬元的債務大山:23位工友湊的購房首付、汽修廠轉讓費、妻兒車禍遺留的醫療賬單。冷硬的燒餅渣硌著牙,他卻盯著對面商鋪"旺鋪招租"的紅字招牌笑了:"至少今天沒賠本。"
這整整一年時間,他一天沒有休息過,三伏天趴在引擎蓋上補膩子,汗珠砸在400目砂紙上暈開灰圈;數九寒冬蜷在舉升機底拆變速箱,凍僵的指節被棘輪扳手磨得見骨。僅僅一年之內,就還清了全部債務。
當發現60%客戶涉及保險理賠時,魏冉月開啟瘋狂學習模式:追著保險公司查勘員跑現場三個月,整理出172頁《事故車定損核價邏輯》;自費參加人保、平安的夜間培訓,打通了汽車維修到理賠的全部環節,竭誠為客戶服務,簽約了十多家保險公司的定點汽修單位。
短短十年,“御仕達汽修”已經從一人工作室發展成大型汽修公司,由于規模擴大,從萍鄉路換到了大沙路上的青鋒國際汽車城,年僅36歲的魏冉月,管理著21名員工。隔壁飯館已經換了四任老板,“御仕達汽修的招牌卻越擦越亮。
如今的大沙路3000平方米維修中心內,21個老伙計,都是從業10年以上的專業工匠,有人能在漆黑中摸出漆面0.1毫米的誤差,有人閉著眼聽聲辨鈑金變形量。走進如今的御仕達汽車維修中心,會顛覆對汽修車間的所有認知:
釉面地坪倒映著舉升機輪廓?,每完成一單立即用德國凱馳工業級吸塵器清理金屬碎屑,某有車主曾戲言:"你們車間比我家廚房還干凈,害我不敢彈煙灰。"這恰恰印證了魏冉月的商業哲學:當99%同行還在用"難免有剮蹭"當借口時,極致潔凈本身就是技術自信的宣言。
魏冉月常蹲在新能源充電樁旁抽煙,身后停車位上停滿待修的新能源車。“當年黃島那批工友早回老家了。”他彈了彈煙灰,遠處膠州灣大橋的鋼索在夕陽下泛著金光,像極了車間里繃緊的舉升機鏈條。
(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春燕 通訊員 丁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