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故事|紅島蛤蜊上岸記:漁民浪里踩兩三米鐵高蹺,一潮水能撈五千斤
棉褲外面套上潛水衣,雙腳踩著兩米多高蹺,三人一組拖著水泵將蛤蜊沖進網兜……這是在膠州灣撈蛤蜊最傳統的技藝,一副高蹺用鐵做成,重達30斤。他們必須趕在最低潮的2個小時里工作,一次能撈五千斤左右。漁民需要在浪涌里保持平衡,堪稱“海上雜技”,從業人數從高峰的幾百人到如今只剩下二十多人。4月9日,記者跟隨漁民一同出海,探訪他們是如何在海浪里如履平地將鮮美的蛤蜊打撈上岸。
腳踩三十斤高蹺
趕在落潮時下海
4月9日凌晨5時許,記者來到城陽區金龍休閑碼頭。天還未亮,漁民早已摸黑起床。出海撈蛤蜊要趕在落潮時間,每天會往后延遲45分鐘左右,這就是漁民常說的“趕潮水”。
當天低潮在7點30到9點30之間,他們需要提前趕到海區做好準備,跟潮水搶時間。客戶需要5000斤左右,3個人就能完成任務。
等了十幾分鐘,漁船開始往養殖區開去。海上的氣溫仍然很低,需要穿著厚厚的羽絨服。因為起得太早,干活的漁民都找地方繼續休息。
航行了40分鐘左右,漁船來到跨海大橋附近。底部屬于沙地,是放養蛤蜊的最佳棲息地。漲潮時,海水能達到七八米。即便退潮,海水也有兩三米。這么深的水里,如何撈蛤蜊?漁民拿出了他們的秘密武器——鐵高蹺。
“很多人看到我們在海里干活,水也就到腰部,誤以為這里很淺。”今年54歲的漁民劉興廣說,這是膠州灣撈蛤蜊的傳統技藝。高蹺的底部是一個圓形鐵餅,防止扎進沙里拔不出來。最上邊是一個鏤空的鐵靴,兩側用布固定在腿上。每天潮水消退的程度不同,高蹺也可以調節,最高可以到三米。
一副高蹺加起來三十斤左右,即便有浮力,在水里走起來也很吃力。“海里浪涌大,木制的容易倒。”劉興廣說,對于他們這些挖蛤蜊的人而言,這算是基本功。剛開始,他們都要在地面上學。“學得快五六天,學得慢可能要一個月。”劉興廣說,他干了20多年,已經熟練到如履平地了。
為了保持穩定,他們一般讓海水保持在腰部以上。這樣就不會太悶,工作起來更輕松。當天,海水退潮比較小,他們把高蹺調到了兩米左右。“在最前方拉水泵的人要用力,要調得高一點。”劉興廣說,一次退潮能工作兩個小時。開始漲潮后,風浪變大站不穩,所以他們都會抓緊時間工作。
三人一組分工明確
兩個小時撈了約五千斤
漁船剛一停下,漁民就開始做準備。他們用船上的吊車,將大馬力的發動機和水泵放到浮漂上。隨后,他們將直徑近3米的橡皮圈放到海里,中間鋪上了網兜。從海底撈上來的蛤蜊,就放在這里。
穿上鐵高蹺下海
上午7時30分左右,海水降到兩米多,三人準備下海。每天的上貨量根據客戶要求,當天要捕撈五千斤左右。
雖然氣溫開始回升,海水依然冰冷刺骨。下海之前,他們穿上棉服,外面套一層潛水衣。“潛水衣容易劃破,還得再套一層毛衣。”劉興廣說,如果漏水的話很快容易失溫,就沒法干活了。
衣服穿好以后,他們穿上兩米的高蹺,三人陸續跳進海里。記者看到,撈蛤蜊的原理其實不復雜。一個人拖著水泵在前邊走,產生的高速水流將海底的蛤蜊沖起來。后面是一個網兜,將砂石過濾出來。積攢到一定數量后,后邊兩人就把蛤蜊放到橡膠圈里。
三人在海里分工明確,像耕地一樣在海里工作。“根據養殖密度的不同,速度也不一樣。”劉興廣說,剛捕撈的這片海域屬于自生苗,密度不算太大。三個人在海里忙活了一個小時,才將后方的網兜存滿。
他們返回漁船后,又拖著另一網兜去捕撈。一直忙活到上午9點30左右,兩個網兜才存滿。三個人脫下高蹺,返回到船上。“差不多五千斤,還得進行分揀。”劉興廣說,剛撈上來的有很多蛤蜊皮,他們需要在船上分揀好。
蛤蜊分揀靠洗“泥水澡”
技藝全靠多年經驗
海里忙活了兩個小時后,三人上船簡單吃了一點早飯。“分揀也是個體力活,要不然扛不住。”劉興廣說,海里浪涌很大,踩高蹺站穩就很消耗體力,比在岸上干活累好幾倍。
剛撈上來的蛤蜊,有一些已經死掉,需要進行分揀。三人上船簡單吃了一點飯后,便準備洗蛤蜊專用的泥水。
調制泥漿
記者看到,船里放著一個長方形的大鐵箱。三人將船頭的泥沙放進去,然后倒入海水,攪拌成泥漿。
“活蛤蜊在泥水里無法呼吸,會浮在上面,死的蛤蜊就會沉在底部。”劉興廣說,這是漁民多年來總結出來的土辦法,非常有效果。泥沙和海水的比例都是根據日常經驗總結出來的。在泥漿里,蛤蜊是不開口的,根本不用擔心會進去泥沙。
泥漿淘洗蛤蜊
泥漿淘洗蛤蜊
分揀完以后,他們將鮮活的蛤蜊放到統一的網兜里,然后用海水進行清洗。這樣,新鮮的蛤蜊就上岸了。不過,這只是最簡單的初揀。上岸以后,蛤蜊到工廠里還會再次進行清洗,才會上市銷售。
記者了解到,進入4月份以后,紅島蛤蜊開始大量上市,每天超過十萬斤。進入5月份以后,紅島蛤蜊進入高峰期,每天能到20萬斤左右,一直持續到10月份。
最后一批高蹺挖蛤蜊人
一年忙活八個月收入十來萬
“一年能干八個月左右,差不多能掙十萬。”今年54歲的劉興廣說,他們過完年以后,從正月份就開始下海捕撈。最冷的時候,海里還有冰。即便穿著棉衣,身體也被凍得冰涼。海風吹在臉上,如同冰刀一樣。到了夏天,太陽又曬得很難受。而且,根據潮汐變化,他們有時還要戴著頭燈晚上干。
“太苦太累,現在沒有年輕人愿意干。”劉興廣說,他從1997年就來青島撈蛤蜊,三人一起合作了二十多年。剛開始,從事這個職業的有幾百人,現在也就20多個人。他們這些人基本上超過五十歲,最年輕的也四十多歲。
穿三十斤的鐵高蹺海里行走,不僅靠體力,也考驗技巧。“現在會的人不多。”劉興廣說,為了方便站穩,他們都將海水控制在腰部范圍。外人看起來,經常誤以為水很淺。“當時有人拿竹竿一試,才發現有兩三米深。”劉興廣說,再過幾年就干不動了,他們也要轉行。這一項傳統的捕撈技術,可能慢慢就成為一種記憶。
(半島全媒體首席記者 孫桂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