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4月2日訊 近日,2025年山東省委一號文件——《中共山東省委 山東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上再加力的實施意見》發布。文件聚焦“三農”,提出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等多項安排。
其中,“發展壯大優勢特色產業”被明確提及,引人矚目。文件提出,推進石榴、肉牛、深海魚等14個優勢特色農業全產業鏈提質增效試點;持續建設國家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現代農業產業園,推介特色產業專業鎮村;扶持發展食用菌、兔、貝類、藻類等特色產業;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優化提升產業標準,培育精品農業品牌。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要落實產業幫扶政策,就要做好“特色農業”這篇大文章。
如果把時間的緯度拉長,就會發現近年來,從頂層設計到具體部署,“特色農業”一直是事關鄉村全面振興的關鍵抓手。
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在云南考察時指出: 云南本地產的茶很多,當年就是茶馬古道,中藥材歷史悠久,小粒咖啡很好喝,還是橡膠主產區,有熱帶亞熱帶的水果堅果……這些特產都是你們的王牌,要繼續把王牌打好。
這番話,道出了鄉村振興的密碼。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因地制宜推動興業、強縣、富民一體發展,做好“土特產”文章,發展林下經濟,促進鄉村特色產業延鏈增效、聯農帶農,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眾所周知,山東是農業大省,但從大食物觀的角度看,山東不僅是糧食大省,還是蔬菜產量第一大省、畜牧大省,同時這里水產品加工總量、產值均居全國首位,農產品資源豐富、富有特色。這是山東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的優勢所在,有助于推進全省農業“接二連三”,讓綠水青山釋放出疊加效益。
過往實踐證明,發展特色農業,推動全產業鏈發展,不但能打破傳統農業的局限性,而且能給一域之農村經濟增長帶來活力。
如果把空間的經度拉長,就會發現:如今在山東各地,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的案例比比皆是——
在山東壽光,從大田到大棚,從種植到銷售,科技賦能下蔬菜種植業實現了轉型升級,踏出了一條新的農業發展之路。現在,隨著知名度的提升,壽光蔬菜已經銷往北京、江蘇、上海等省份以及新西蘭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在山東棗莊,當地充分發揮“中國石榴之鄉”的優勢,打通石榴產業上下游產業鏈,研發生產包括食品、美容護膚品、生物醫藥在內的5大類20余種石榴產品。2024年棗莊市石榴全產業鏈產值突破48億元,同比增長20%,真正把“土特產”做成了大產業。
老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山東在“特”“專”“精”上深耕細作,將多樣性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已形成了煙臺蘋果、壽光蔬菜等8個國家級產業集群,以及棗莊石榴、高青黑牛、乳山牡蠣等一批特色產業,有效促進了產業增值、企業增效、群眾增收。
一組數據顯示,2024年山東農產品出口額1648億元、同比增長11.7%、連續26年領跑全國。這是特色農產品走出山東、走向世界的生動注腳,亦是山東繼續發展壯大優勢特色農業的底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