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故事|從青絲到白發,78歲道德模范再啟助老新征程
“走,去助老大食堂吃飯去!”臨近中午,即墨區段泊嵐鎮段一村助老大食堂里香氣四溢、熱鬧非凡,村里70周歲以上的老人們陸續來到食堂用餐。
“老姐姐!來得挺早呀!今天中午咱們食堂吃大包子,有肉餡的,有素餡的,你吃幾個呀?”劉愛玲一邊張羅,一邊給排隊的老人們分裝包子。
此時正忙得熱火朝天的劉愛玲,可是段一村響當當的“名人”。今年78歲的劉愛玲是一個普通的農民,熱心腸的她自1980年起開始義務照顧村里的孤寡老人,1991年,她擔任鎮中心敬老院院長,在長達30多年的時間里,她既當院長、又當服務員,給百余名老人們送去了無限溫暖,讓他們擁有了幸福的晚年。她先后榮獲第一屆山東省道德模范、省“敬老愛老先進個人”、全國“三八”紅旗手等眾多榮譽稱號。退休后,本可安享晚年悠閑時光的她婉拒了子女接她進城養老的邀請,憑借著內心對老年事業的一腔熱忱,始終活躍在村莊公益一線。
這不,聽聞村里要辦助老大食堂,劉愛玲毅然決定重操舊業,她積極向村委報名,以一名志愿者的身份再度“上崗”。“王大爺牙口不好,飯菜得做得更軟爛一點”“李嬸口味清淡,忌口不能吃蔥姜,得單獨給她準備一份”……2024年10月,段一村助老大食堂正式運營,從食堂前期籌備開工、內部裝飾到運營之后食品采購、飯菜制作、現場秩序維護等,劉愛玲親力親為,憑借自身多年敬老院工作經驗以及日常對村里老人們的了解,細心指導廚師設計菜單、精心烹飪,確保飯菜既營養又合老人們口味。
“有的老人來食堂其實不光是為了那頓飯,更重要的是想借這個機會找個伴兒一起聊聊天”,劉愛玲說。于是,她又從“服務員”化身“情感聯絡員”,看到有落單的老人,她就主動上前陪他們吃飯、嘮嗑,時間長了,她成了老人們的“貼心人”,也讓助老大食堂成為村里老人的溫暖港灣,這里不僅提供可口飯菜,更成了一個充滿歡聲笑語的老年社交場所。
劉愛玲的奉獻精神如漣漪般擴散。在她的帶動下,段一村組建起10余人的“銀齡志愿服務隊”,不僅提供助老敬老等志愿服務,更逐漸延伸出義診、理發、調解等便民服務。
“讓老人開心、長壽,就是我最大的心愿”,劉愛玲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如今,劉愛玲已年逾古稀,但她仍然像年輕時那樣不遺余力地照顧著村莊的老人們。當被問及何時才能“真正退休”,劉愛玲笑著說:“只要我還能動彈,就要一直為人民服務。”
在敬老助老公益路上,劉愛玲躬身踐行,持續綻放光芒,以潤物無聲的善行詮釋著榜樣的真諦,展現著道德的力量,用寶貴的精神火種照亮了鄉風文明,繪就出新時代最溫暖的文明底色。
(半島全媒體記者 孫兆慧 通訊員 溫立燕 馬志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