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海漁場“潛行者”
近日,在離岸約130海里的黃海中部青島國家深遠海綠色養殖試驗區,中國自主研制的大型全潛式深海智能漁業養殖裝備“深藍2號”迎來服役以來首次三文魚收魚作業。在“深藍2號”上工作的們潛水員迎來勇闖冰海的考驗。
38歲的王立賓就是“深藍2號”一名專職潛水員。每到收魚季,他都要帶領隊友下潛,將漁網在水下鋪展開來,再把魚聚集到一個區域,方便后續工船用吸魚泵吸魚。收魚過程中,他們還要按照指揮控制吸魚管道進魚口大小。除了收魚,潛水員們平時還要負責網箱內外清潔、水下設備維保、臺風應急處置等工作。
冬季海上風大浪大、氣溫低,潛水員們要在水下連續工作兩三個小時,非常辛苦。“我們的工作是整個收魚過程的關鍵,因此再難也必須克服。”王立賓說。海中潛水,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每次下潛前王立賓都會將隊員的裝備逐一認真檢查。
出海后一個多月才能上岸一次,工作性質讓王立賓與妻兒聚少離多。好在現在條件改善,海上建起網絡基站,雖然信號還不太穩定,但能每天給家人報個平安。
今年是王立賓海上工作的第八個年頭。他說,有幸見證我國深遠海養殖的發展,從最初的普通網箱、重力桁架網箱到劃時代的硬核裝備“深藍1號”,再到如今超9萬立方米的“深藍2號”,裝備越來越先進智能,養殖效率和產品質量不斷提高,“相信我們深遠海養殖會越來越規模化、智能化、自動化。”
王立賓在“深藍2號”網箱內參加收魚作業(1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紫恒 攝
王立賓從“深藍2號”檢修口攀爬下水,準備進行收魚作業(1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紫恒 攝
王立賓展示他們的工作成果(1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紫恒 攝
王立賓展示自己的“全家福”(1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紫恒 攝
王立賓乘坐橡皮艇抵達“深藍2號”(1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紫恒 攝
天蒙蒙亮,王立賓和隊友們一起登上橡皮艇,準備從養殖工船前往“深藍2號”開始新一天的工作(1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紫恒 攝
王立賓(中)在下水前向隊員交代收魚作業流程并強調安全事項(1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紫恒 攝
王立賓在“深藍2號”網箱內參加收魚作業(1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紫恒 攝
王立賓下水前習慣性將一把陪伴他多年的工具匕首系在小腿上(1月12日攝)。王立賓介紹,匕首可以用來切割纏繞的繩網,對付突然出現的狀況。新華社記者 李紫恒 攝
現場總調度胡宇澤(前右)向王立賓介紹當天天氣和收魚的注意事項(1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紫恒 攝
工友在幫王立賓穿戴潛水裝備(1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紫恒 攝
這是離岸約130海里的黃海中部青島國家深遠海綠色養殖試驗區,右側為我國自主研制的大型全潛式深海智能漁業養殖裝備——“深藍2號”(1月12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紫恒 攝
王立賓在水下進行收魚作業(1月12日攝)。新華社發(受訪者供圖)
王立賓登上“深藍2號”準備開始工作(1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紫恒 攝
王立賓從“深藍2號”檢修口下水,準備進行收魚作業(1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紫恒 攝
王立賓(左)從“深藍2號”檢修口攀爬下水,準備和隊友一起進行收魚作業(1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紫恒 攝
王立賓出水后按摩揉搓被凍僵的腳掌(1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紫恒 攝
王立賓(左)乘坐橡皮艇前往“深藍2號”,并向記者比手勢致意(1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紫恒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