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年前一次意外痛失右手,這個包子鋪助他撐起整個家
在萊西市院上鎮院上村,有一家開了26年的“院上包子鋪”在當地非常有名,這里的包子以低價味美收獲了許多忠實的食客,不少人從學生時代吃到了現在,即使在外地工作,回到老家也總忘不了這一口兒時的味道。55歲的周召朋是這家包子鋪的老板,與常人不同,他右手因為一次意外被切斷,但他憑借頑強的毅力經營這家包子鋪,搟皮、包包、煎包、售賣,在自制工具的幫助下,他能干正常人一樣的活,這間包子鋪也幫他撐起了整個家。
紅火的包子鋪
1月3日中午時分,正是包子鋪忙碌的時候,周召朋和妻子、兒子在店里忙碌著。“來六個白菜肉的。”“還有沒有韭菜肉的?”“都有,都有,是要帶走還是在這吃?”
正在煎鍋前忙碌的周召朋告訴記者,這是今天的第十鍋,也是最后一鍋。“現在是淡季,一般秋天會忙,那時候地里農活多,鄉親們不愿自己做飯,我這生意也就能好一些,大概每天能賣20鍋左右。”周召朋告訴記者,在淡季里,每逢農歷三八,院上大集,生意也能更紅火一些。“昨天初三,大集大概煎了15鍋。”
“我在這吃了多少年了!老主顧了!”居民周先生告訴記者,隔三岔五就會來吃上一次。“味道是家里的味,用料也衛生干凈,自己家啥樣人家就啥樣,吃得放心。”吃完包子要去理發的孫女士說。
特制的工具
記者注意到,正在忙碌的周召朋有著自己特制的輔助工具,包包子時候的一個茶碗,煎包子時候的一個特制鏟子綁在右胳膊上。“這些都是自己琢磨出來的,在茶碗里放上面粉,包子皮直接放在碗上摁下去,放上餡一只手就捏出來了,這個鐵鏟子也很趁手,又能鏟又能裝包子。”周召朋向記者介紹。
從周召朋熟練的動作中,你不仔細看,還真看不出他缺失右手。“1997年底,當時給人家磨地瓜蔓,一個意外,手被卷進機器里去了,卷進去的手掌被粉碎,再也找不回來了。”周召朋說,當時已經結婚,孩子只有五六歲,“自己當時情緒也很不穩定,但是考慮到上有老下有小,就強迫自己堅強起來,還得掙錢養家嘛!”
生活總要向前奔
一年多以后的1999年,周召朋在一個集裝箱里,開了一個包子鋪。“我這種情況也做不了重體力活,老丈人會包包子,我就跟著他學,一來二去,全家就以此為生。”周召朋這一干,就是26年,如今他在鎮上開了一間門頭。“一開始一塊錢6個包子,現在一個韭菜肉的2元,白菜肉的1.5元,一天十鍋大概就是600個包子,流水在一千一百塊錢左右,因為房子是自己的,利潤在40%左右,像今天,我們三個人大概就能有個400多元的收入。”周召朋告訴記者,兒子結婚后,就回到店里幫忙,現在全家都在店里忙活。
最近,有探店主播來到了院上包子鋪,還給周召朋拍了短視頻在網上傳播。視頻下方的留言也是滿滿的回憶。“上中學就在他家吃,那時候一塊錢6個包子。”“我們都叫他木手家的包子,不是笑話他沒有了一只手,而是覺得他真的很厲害,很勵志,我帶著我兒子去吃過很多次了。”“每次從城陽回萊西,經過院上都回去買幾個包子,又實惠又好吃。”
“生活總要往前奔,意外已經發生了,再懊悔又有什么用呢?”周召朋告訴記者,只要自己能干動,這個包子鋪就會一直開下去,這是全家的希望。
(半島全媒體記者 尹彥鑫 實習生 張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