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前“第一鮮”,萬斤鰱魚大豐收!記者隨漁船凌晨下水拉網捕魚
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永端
萊西產芝水庫的魚豐收了,國慶節前,任豐林一直關注著天氣,好指揮捕撈隊下水捕魚。
當他再次確認了9月28日這天天氣晴朗,風力極小時,他將這一消息先是告訴了北京的客商,之后又告訴了當地的捕魚隊。當日凌晨,4條漁船夜色中駛向遼闊的深水區。半島記者跟隨漁船前往,目擊豐收喜悅。
上午11時,伴隨第二艘漁船駛來,國慶節前“第一鮮”,萬斤鰱魚登岸。
捕獲的這條鰱魚足有10斤重。
捕魚,凌晨下水
9月26日、27日,任豐林再次確認了28日這天天氣晴朗,于是他將這一消息先后告訴了北京客商和當地捕魚隊。
接到任豐林電話的北京客商,趕忙電話通知了在山東臨朐的司機馮克祥,并要求馮克祥28日清晨趕往萊西產芝水庫漁港碼頭,并于當天將國慶節前的“淡水魚第一鮮”運往北京。
接到電話后的馮克祥在廂車上備好了冰塊和氧氣,并于27日夜和同伴趕到了產芝水庫碼頭,兩人在車里湊合過了一夜。
28日凌晨3時許,當他人還在睡夢中時,劉同海、楊培根、劉善后、楊中玉等8名捕撈人員,就趕到了青島萊發農業投資開發有限公司在產芝水庫設置的一個漁碼頭。凌晨的碼頭上燈火通明,所有捕撈成員到齊,他們換上了捕撈服。停泊在港灣的4條漁船啟動了馬達,駛向夜色中的深水區。
起網
數天前,捕撈隊已在產芝水庫的深水區布下了漁網,這天他們前來收網捕魚。
凌晨的產芝水庫風平浪靜,四艘漁船依靠探照燈的光明向布網區進發。轟鳴的馬達聲時常驚起棲息的水鳥。燈光中,偶見一些魚兒在水面上翻騰。
產芝水庫是膠東半島第一大水庫,總庫容3.7億余立方米。黑夜中,從碼頭到布網區域,4條漁船行進了整1個小時。
水面被黑夜籠罩著,到達布網區的四艘漁船熄了馬達。漁船順勢排開,稍作修整的8人開始分工。
協力拉網
6人協力,鰱魚進艙
當天的4條漁船,除了6人協同收網捕魚外,還有2人在水面上進行新一輪布網。
“這是國慶節前的‘第一鮮’。”捕撈隊員劉同海告訴記者,“通過前期觀察發現,今秋的魚比往年更大、更肥。”
任豐林說,有些水庫養魚需要人工投料喂養,而產芝水庫是青島重要水源地,每年將鰱魚苗投入水庫后,這里的鰱魚均食水草和浮游生物自然生長。因庫水是飲用水源,相關部門規定,該水庫不得投送餌料。
漁船協作
“水庫中主要是鰱魚。”任豐林說,鰱魚主要以水中的浮游水生物為食,包括浮游植物、腐泥和有機碎屑,從而起到凈化水質和保證水中生物食物鏈平衡的作用,是“水中清道夫”。因為不用餌料喂養,自然條件下生長的魚,其肉質更為鮮美,這些魚進入市場后能賣到15~20元/斤。
水面上,三條船一一排開,劉同海有著老道的捕魚經驗,他和另一名船員在大船中,而他前面是一條收網船。
漁網與庫水碰撞,在夜色中嘩嘩作響。站在魚艙中的劉同海打開船側的艙門,收網船傳遞過來的漁網和魚通過這個艙門進入。
被漁網兜著的鰱魚和漁網一起來了,瞬時,十幾條碩大的鰱魚在網上蹦跳起來。此時,站在漁船上的記者被魚兒濺起的水花打濕了全身。
劉同海和楊培根使勁向船艙里拖拽漁網,一條條鰱魚順勢進了船艙。6人協力不停將漁網從水面上向船艙拉扯傳遞,不大一會數百條鰱魚在船艙里的漁網上掙扎。劉同海和楊培根開始將被漁網纏住的鰱魚拽下,快速扔進儲水的船艙。
漁網仍就不停向船艙傳遞,碩大的鰱魚不停進入船艙。
6時許,東方天際露出魚肚白,十幾分鐘工夫,魚肚白變成淡紅色,不大一會,火紅的太陽升起,天亮了。此時的船艙里已“游”進4000多斤鰱魚。
萬斤鰱魚湖中來
6人協力將遠處的漁網拽向這邊,鰱魚仍就在漁網上跳躍甚至逃竄。當另一段漁網被拽進船艙時,劉同海在船艙內側扯起了大網兜,數千斤鰱魚及一些鱸魚在船艙里跳躍,此時劉同海和同伴們開始分揀起了魚。
淡水魚上岸
“將4斤以下的魚投進湖中。”任豐林說,這些魚僅有一兩年生,不適合捕撈食用,讓其在水庫中長一兩年再捕撈。
一條條4斤以下的鰱魚被扔進湖中后,6人再次拽起了漁網。突然,一條20多斤的鰱魚從漁網上躍向半空又落下,不過這條碩大的鰱魚最終進了魚艙。
初秋的暖陽照耀在水面上,一群群白鷺、灰鷺等水鳥掠過水面,魚兒不停在漁網上跳躍。
9時30分許,大船的魚艙里已經聚集了8000多斤鰱魚。此時的劉同海關閉了船艙側門,他同楊培根等3人駕船返回漁港,另兩艘船仍堅守湖面繼續拉網捕撈。
收購商坐在漁港的臺階上待魚來。
首艘漁船到來前,船碼頭上站滿了看豐收場景的游人,大型吊車也在待命。此時,坐在碼頭臺階上和同伴聊天等魚的馮克祥見滿艙的漁船到來,迫不及待爬上了貨車車廂將冰塊放入水箱。一簍簍鰱魚從船艙里被吊進馮克祥的貨車車廂里。
魚裝入冷藏車運往北京。
卸完8000多斤鰱魚的漁船又返回水庫中央,繼續收網。11時許,滿載3000多斤鰱魚的另一漁船再次靠岸。這些鰱魚剛一上岸,就被當地“尋鮮”商販搶購一空。
待到下一晴朗天氣,任豐林和捕撈隊繼續下水。
協力拉網
魚滿艙
收獲歸來
入港
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