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海洋所科學家首次通過原位實驗證實天然氣水合物可到達海表
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麗平
近日,國際學術期刊《地球化學觀點快報》(Geochemical Perspectives Letters)以封面文章形式報道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最新研究成果??蒲腥藛T基于自主研制的深海原位拉曼光譜探測系統,構建了天然氣水合物上升時隨水深變化的演化模型,并通過深海原位實驗首次證實了天然氣水合物可攜帶冷泉氣體到達海表。
海洋中的天然氣水合物儲量豐富,其所蘊含的天然氣資源總量相當于傳統化石燃料碳總量的兩倍,是未來理想的清潔能源之一。天然氣水合物不穩定,海平面變化、海底地震、滑坡、開采不當等都有可能造成其失穩分解。由于甲烷氣體具有較強的溫室效應,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中經常發生的大規模環境變化,很可能與海底大量天然氣水合物分解有關。近幾十年來,人們對天然氣水合物的性質、穩定性等做過各種實驗、預測與評估,但截至目前,天然氣水合物發生失穩在海洋中經歷的上升過程仍未知,其攜帶冷泉中的甲烷氣體在海水中能夠到達的深度仍不清楚。
針對這一問題,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張鑫團隊,利用“科學”號科考船及“發現”號ROV,在南海海域的陵水、海馬和Site F冷泉區,利用活躍的冷泉噴口進行天然氣水合物上升分解原位實驗,并通過拉曼光譜探測系統實時監測天然氣水合物上升過程中的相態變化。研究結果發現,水合物在海水中上升會經歷三個階段的變化:形貌沒有變化但存在氣體逸出過程的亞穩態階段,外圍水合物分解與內部水合物生長共存的第二階段,內部水合物完全分解的第三階段。
通過對原位實驗進行綜合研判,發現水合物膜的形成能夠大大增加甲烷氣體的生存能力,攜帶甲烷氣體到達較淺的深度甚至是大氣,這可能是冷泉氣體影響淺層水體或者大氣環境的一種重要運輸方式。該項研究細化了水合物分解過程與海水深度之間的關系,加深了對氣體水合物分解演化機制的理解,為天然氣水合物上升分解過程提供了新的見解。
-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發現9種貝類新物種
- 資源優勢互補,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與青島能源集團有限公司簽訂合作框架協議
- 習近平給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姚期智回信
- 中國科學院海洋所西太平洋科學觀測網建設運行團隊獲2024年度“山東省工人先鋒號”
- 中科院海洋所發起的HOMES國際科學計劃獲批聯合國“海洋十年”項目
- 中科院海洋所大口徑沉積物柱狀取樣技術取得新突破,填補我國該領域空白
- 海洋所研究揭示秋季北極海冰減少對氣候影響
- 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公布2023年新當選外籍院士名單
- 半島記者專訪中國科學院院士葛均波:青島培養了我,我希望將創新精神傳遞給更多醫生
-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喬遷至西海岸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