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大模型幫忙種小麥 新品種黃瓜身價翻五六倍不愁賣……數萬人擠爆的農交會主打一個商機無限
山東展館內的青島綜合展區。
文/圖 半島全媒體首席記者 王好
“嘗嘗我們的新品種翡翠黃瓜,脆嫩多汁口感好,市場價可以達到15元每斤,是普通黃瓜的五六倍,而且不愁賣。”11月9日,以“奮進新征程、強農促振興”為主題的第二十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以下簡稱“農交會”)在青島西海岸新區拉開大幕,參展商青島地平線蔬菜專業合作社的精品蔬菜展臺前,咨詢的客商往來不斷,理事長姜波一邊熱情介紹著他們的“引流款”新品,一邊向記者展示著自己手機上的通訊錄,不到一天工夫,她又與眾多意向客商“互加好友”,通訊錄聯系人再創新高,突破兩萬人大關。
人氣,是這屆農交會最生動的畫面。值得一提的是,作為我國農業農村領域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國家級綜合展會,本屆農交會也是新冠疫情之后首次舉辦,備受矚目,而舉辦地選擇在現代農業發展動能強勁的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先行區青島,可謂天時地利。不少參展商表示,參展者不僅數量多,而且質量好,專業觀眾占主流,大家目標很明確,就是來找商機、尋合作,讓他們感到信心倍增。
技術強農
破解產銷痛點
眉縣獼猴桃“賣全球”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9月份,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采購經理指數(PMI)達62.8%。企業對農業產業的市場信心不僅反映在數據中,也體現在農交會現場的人潮中。
眼下正值獼猴桃季,世界每3個獼猴桃就有1個來自陜西,作為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眉山獼猴桃的產業化龍頭企業代表,陜西齊峰果業有限責任公司帶來參展的即食獼猴桃在現場引發關注。
“所謂即食獼猴桃,就是從種植、采摘到入庫,全程標準化管理,確保每一顆采收果實的糖度、干物質等指標穩定,消費和體驗更好。”陜西齊峰果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齊峰告訴記者,即食型克服了以往獼猴桃硬著吃不了,軟了容易壞的產品痛點,消費者買回家不必等到果實變軟,而是在果子硬實的狀態下就可以食用,并且吃起來口感軟糯酸甜。
生產管理技術的提升帶來的不僅是消費者體驗升級,記者了解到,相比傳統產品,這款獼猴桃的貨架期也可以延長四五天,從而幫助企業打開更大市場,“近三年企業銷量節節攀升,產品不僅已經走向全國,還陸續出口到全球26個國家”。
據悉,本屆農交會為期4天,設置糧油、果蔬、畜禽、地標農品、農業農村服務業、國際等11個展區,國內外近3000家企業攜2萬余種展品參展。為了進一步挖掘內需,助力企業與市場有效銜接,展會期間將舉辦30余場品牌推介,開展新品發布、品鑒體驗等活動,展示農業品牌建設新成果。同時,為了持續加大產銷銜接力度,本屆農交會邀約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農產品加工企業、商超物流企業、電商平臺、零售連鎖企業、餐飲企業等市場主體到會洽談采購,預計將吸引各地專業采購商超3萬人。
消費端的拉動,受益的除了企業,還有農戶。還是以齊峰果業為例,據了解,企業與當地農戶簽訂合同,由企業提供技術和管理支持,農戶訂單種植,果子全部由企業回購。通過這種緊密的利益鏈接,農戶種植獼猴桃風險低了,收益穩了,經過兩年養樹期后,畝產可達約5000斤,畝均年凈收入可達1.5萬至2萬元。
科技賦能
AI農技師助力
玉米小麥怎么種“一算便知”
不同小麥品種,播種量和播種密度如何控制?在農交會現場,這道看似專業的農業題,無需求助農技人員,AI助手可以迅速給出建議:時期播種條件下,分蘗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小麥品種,每畝適宜基本苗為15萬至18萬,畝播種量7.5至10公斤……
商湯科技展出的北方小麥和玉米種植大模型平臺,令不少觀展者耳目一新。據介紹,針對北方小麥和玉米輪作種植特點,平臺嵌入了農田、播種、灌溉、施肥、施藥、排澇、采收、烘干、倉儲、市場等十個大模型,通過與智慧農田物聯網相結合,可提供智能化感知、分析、預測、決策服務。據測算,通過使用大模型決策服務,可實現增產10%至15%,農資投入品使用減少15%以上的效果,從而實現AI技術賦能無人農場、智慧農田建設。
無獨有偶。青島派如環境科技有限公司展出的智能飼喂器、升級版環境控制器等養殖裝備,則展現了智能化在生豬養殖行業的顛覆性創新。“以環境控制為例,傳統方式下,通過煤炭或者油氣燃料給豬舍供暖,不僅容易因為溫控不穩定造成動物應激生病,還會因為成本高、能耗大給企業造成一系列經營壓力。”企業負責人宋修瑜介紹,他們在做好豬舍保溫建設的基礎上,通過智能化溫控系統,在無需供暖的情況下,確保豬舍恒溫,從而實現生豬養殖的降本增效,“經過前期項目測算,智能化養殖裝備可以實現每頭豬節省藥費約90%,節省飼料費用約300至400元。”
記者了解到,由于近兩年生豬養殖行情持續低迷,通過智能化改造尋求效益提升反而日漸獲得不少養殖企業的認可,“雖然剛剛開展,但是已經有不少客戶前來咨詢洽談。”宋修瑜表示,希望通過技術提升,來進一步推動行業轉型升級,這既是作為畜牧裝備研發生產企業的機遇,也是一種責任。
據介紹,農交會期間,山東省內參展企業近700家,產品近2000個品種,其中農業機器人、精準智能灌溉、數字化農業托管等搭載了“黑科技”的一批新裝備、新場景將集中亮相,而作為“東道主”,青島在此次農交會上精心打造了青島市“一綜兩特”展區,包含青島綜合展區和上合、西海岸新區兩個特色展區,面積為1500平方米,159家農業企業、248種優質特色農產品參展,參展種類、數量均創歷史之最。
■記者觀察 加快建設農業強國 返鄉創業路越走越寬
本屆展會還以“做好‘土特產’文章,大力促進產業興農”為主題舉辦首屆“強農論壇”。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魏后凱指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應將農業農村教育、科技和人才作為優先領域。
農交會期間,記者采訪到了一位年輕的返鄉創業者,今年35歲的孫玉豪。2019年,他辭掉上市公司的穩定工作,跟其他四位小伙伴一起返回青島膠州,成立青島百業日新農產品種植專業合作社,從承包80畝地種小麥玉米開始干,如今合作社種植面積發展到1200畝,并且為周邊200多戶農戶、約3000畝土地提供農業托管服務。
孫玉豪坦言,這些年創業經歷,讓他對鄉村人才振興這個話題有了更深刻的認知。“以我們自己為例,同樣是種植小麥玉米,我們跟傳統農戶的經驗模式完全不同,用的是全程機械化、測土配方施肥、精量播種等一整套現代農業生產方式。”他告訴記者,不僅是現代化種植技術,在合作社的管理上,他們也引入了現代公司治理模式,每年種什么、怎么種、產量多少、投資多少都有預算和規劃,確保不發生突發自然災害的情況下,最大程度降低經營風險,確保企業收益穩定。
孫玉豪所說的這些新技術、新模式、新觀念,在工商行業或許不算新鮮,但是引入相對傳統的農業領域,則可以煥發出全新的機遇,成就技能型人才投身農業大有可為的廣闊空間。換句話說,對于人才來說,從高地反向進軍洼地,所產生的降維打擊效應也就不言而喻了。
據了解,孫玉豪以種植業為支點,將產業陸續延伸到凈菜生產配送、農業社會化服務等領域,探索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四年來,在完全沒有農業從業經驗的情況下,成功跨越創業危險期,年營收超1500萬元。眼下,依托種植業形成的原材料優勢,他們又投身“土特產”膠東大饅頭的產業化發展,新建生產工廠,創業之路正越走越寬。
據悉,近年來,青島市先后出臺推進鄉村人才振興20條、支持人才投身鄉村振興15條等一系列硬核措施,強化本土人才培育,引導城市人才下鄉,推動專業人才服務鄉村,吸引各類人才在鄉村振興中建功立業。實施專業人才培育工程,連續9年將高素質農民培育列入市辦實事,推行“學歷+技能+創業”全方位培育模式,構建“高校+田間學校+實訓基地”多方參與的立體式、多元化人才培養體系。目前,建成國家級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示范基地3個、市級培訓示范基地26處,認定田間學校160處,累計培育職業農民17萬余人、高素質農民1.94萬人,持續為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先行區提供堅強人才支撐。